為了守住清廉防線,有醫院開始“預警式約談”醫生。
近日,某醫院紀委聚焦醫用耗材臨時采購中的廉政風險,對2024年度臨采金額排名居前的10名醫生開展預警式約談。
“臨采”即臨時采購,是醫院的一種應急手段,用于補充醫療供應目錄中沒有但在診療中必需使用的藥品或耗材,包括急救、臨床必需用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用藥等。
一位醫院紀檢工作人員表示,臨床醫生或某個醫療組的臨時采購多,廉政風險確實可能高一點,但不代表一定有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另有專家表示,頻繁或大額臨采可能滋生腐敗,但也要照顧醫務人員感受,避免“不負責任的猜測”。
在重癥醫學科、急診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兒科等科室,臨時采購行為較為高發,其中有一些和政策推進密不可分。
2024年11月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基層藥品聯動管理機制擴大基層藥品種類的意見》提出了“緊密型醫聯體建立缺藥登記制度”,稱患者在基層進行缺藥登記,按照臨時采購程序配送至登記的基層機構。
央視新聞消息顯示,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部分社區服務中心的發藥窗口也會張貼“短缺藥品接龍登記表二維碼”,待患者登記、填報并經過審批后,院內會進行臨時采購。
此次對10名醫務人員采取“預警式約談”的某醫院,是一所大型公立三甲綜合醫院,也是市級“清廉醫院樣本”。
會議上,醫院通報2024年度醫用耗材臨采情況,剖析了醫用耗材臨采額呈上升趨勢背后的廉潔風險,并結合院內外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
院領導對此提出了三點說明:
一是認清醫療反腐“大數據監督”“倒查20年”的高壓態勢,清醒認識“越往后執紀越嚴”;
二是醫院將建立半年預警機制,嚴查違規行為,存在問題的主動說明,未涉問題的自查自糾;
三是依法采購、依法行醫。
院方表示,約談是為了“筑牢醫院清廉防線,助力醫院持續健康發展,推動醫務人員依法合規、廉潔從業。”
來源:體外診斷觀察(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或知識產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醫務之聲”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本平臺選用僅用于科普,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