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里見多了開發商吹噓“升級優化”,可你聽過把房子的層高往下降還叫優化的嗎?最近青島城陽的北岸華府項目二期就干了這么一出:所有樓棟層高集體縮水5厘米!小高層從3.05米降到3.0米,大高層從2.95米降到2.9米,硬是把層高給“優化”低了。更神奇的是,趁著層高變矮,7號樓還悄悄加蓋一層。這一騷操作瞬間引爆了房產群和網友評論區:“別人家改善盤層高都往3米+整,你倒好,反向操作?!”
▲城陽北岸華府和錦安路萬達廣場現狀
1、
層高縮水5厘米為哪般?
北岸華府029地塊(項目二期)最近的規劃調整公示,把買房人看懵了——層高每層降了足足5厘米,還美其名曰“優化”。根據公示細則,小高層住宅層高由原來的3.05米降為3.00米,大高層住宅由2.95米降為2.90米。別小看這區區5厘米,對于樓盤設計可是影響不小:節省出來的總高度恰好讓7號樓多蓋出一層。開發商這一系列“神操作”,表面上說是響應市場需求調整戶型,但層高變矮的反常舉動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城陽北岸華府規劃變更透視圖
要知道,當下樓市的主流趨勢可是提升層高、改善居住舒適度。不少新盤紛紛宣傳自家層高“3米起步”,生怕標配2.8米被嫌棄寒酸。大家都在往上夠3米+,北岸華府卻反向降維,不少購房者紛紛表示難以理解:“層高不是應該越改越高、越舒適嗎?怎么反而越改越矮了?”
從常理看,提高層高意味著更好的采光通風和居住體驗,是改善型樓盤吸引客戶的賣點之一。北岸華府二期如今卻搞出個“矮化”戶型,不禁讓人懷疑這背后另有文章:開發商這么干圖啥?難道真是為了那幾厘米省點建筑成本?還是另有苦衷?
2、
新規將至,趕打時間差?
有業內人士分析,北岸華府層高突然縮水,時間點非常微妙。因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即將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住宅項目規范》,其中就明確提出住宅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于3米”,作為“好房子”建設的新硬性指標。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對住宅層高設定強制下限,可謂意義重大——3米將成為新房的起步線。這條新規一出,據說不少開發商連夜改圖紙以應對標準提升。畢竟一旦5月新規落地,未來報建的住宅項目每層至少3米,以前那種層高2.8米的設計將不被批準。
對開發商來說,這無疑意味著成本和設計上的雙重挑戰:層高提到3米,樓棟總高受限的情況下可建樓層可能變少,賣的房子套數也會縮水;或者為了保住樓層數,只能把建筑做高,結構和材料成本隨之上漲。而趕在新規生效前完成規劃變更,就成了一些項目打出的“時間差”算盤——先按照老標準把方案定下來,避開3米紅線的約束。
▲北岸華府029地塊,目前仍是空地
北岸華府二期的層高調整正好踩在新規實施的前夕,不得不讓人聯想:開發商很可能是為了搶在政策生效前鎖定一個相對寬松的標準。如果等新規范實施后再報批,那么所有樓棟都必須按3米層高設計,不僅每層造價會提高,原本想多加的樓層也未必加得上去了。如今他們提前把層高定在2.9~3.0米之間,規避了“不得低于3米”的硬要求,相當于繞開了將來的更高成本門檻和設計束縛。從這個角度看,這波操作倒是精明地躲了一下新規的槍。
可以算筆賬:層高每增加1厘米,建筑成本就要跟著上漲。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估算,層高每增加10厘米,建筑材料、施工和人工成本大約增加¥280元/㎡。如果按提高20厘米算(2.8米提到3.0米),一個10萬平米的項目成本要增加約2800萬元!反之亦然,少提高甚至降低層高,就等于節省大筆開支。對資金壓力大的開發商來說,這可是能省則省的關鍵細節。因此,北岸華府選擇把層高壓一壓,很可能就是為了避免踏入3米門檻后的“增本減利”困境。在新規正式落地前夕完成變更,一方面設計上不用大改重來,另一方面也省下一筆提高層高的額外投入,可謂一舉兩得的權宜之計。
▲北岸華府一期現狀
當然,從購房者角度看,這種操作無疑損害了居住品質預期。原本國家提高住宅標準是為了讓大家住得更舒服、安全,結果這個項目卻為了趕在新規前備案,硬生生把標準往下降。
3、
“降本增層”背后的真相
除了政策原因,北岸華府層高變更更現實的動力恐怕是銷售不暢和資金壓力。業內人士分析,項目位置較偏(城陽棘洪灘一帶),地段優勢不足;樓盤容積率高、樓棟密集,高層居多,產品定位有點四不像:剛需客嫌總價高買不起,真改善客又嫌品質不夠看不上。如此一來,開發商回籠資金困難,建設進度也受到影響。北岸華府一期一度面臨停工窘境,工地進展緩慢,引發業主擔憂。雖然官方未明說資金鏈問題,但種種跡象表明開發商資金壓力山大。
▲北岸華府一期現狀
在這種背景下,北岸華府此次規劃“大調整”就好理解了:核心目的就是自救。通過調整戶型和樓層,把難賣的超大戶型削減,改成更受歡迎的中小戶型,而層高每層降5厘米,累計下來每棟樓少了幾十厘米高度,這點“省”出來的高度乘以樓棟數,就騰挪出了加樓層的空間。說白了,開發商是在用降低層高換取銷售面積:房子矮一點沒關系,多蓋一層把量補上來了。另一方面,層高降低也略微節約了建造成本。雖然5厘米聽起來不多,但幾十層樓摞起來,總建筑高度降低,對結構材料、立面造價都會有些許縮減。哪怕每平米節約個幾十塊錢成本,加起來也是幾百萬元的開支。對目前資金緊張的開發商來說,“蚊子腿也是肉”。
▲北岸華府緊鄰建設中的萬達廣場
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商這些動作雖然有其苦衷,但對業主和意向購房者而言卻造成了心理落差。本來沖著“改善”兩字來的客戶,以為能買到層高舒適、品質提升的房子,結果等來一紙公示:層高從3米出頭降到勉強3米不到。這等于是明降品質,讓人如何不失望?
反觀市場上別的項目,大家無不在想方設法提高居住品質來吸引客戶。提高層高就是最直接的辦法之一。不少知名房企的在售樓盤都以3米甚至3.1米層高作為賣點宣傳,標榜“買改善就要挑高層高”。北岸華府倒好,在二期規劃上反其道而行之,把層高拉低,在營銷上無疑更處于下風。口碑和信任度也會因為這5厘米大打折扣。一場“優化層高”的騷操作,表面上緩解了開發商的燃眉之急,卻可能在長遠上損害項目形象——真可謂飲鴆止渴的下下策。
▲北岸華府一期現狀
5厘米的層高之差,折射出樓市寒冬下開發商的無奈。北岸華府二期這一變更,背離了當前改善住房升級的趨勢。希望相關部門在審議此類規劃變更時,能把好房子的標準守住。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舒適度該是真真切切的提升,而不是被“優化”掉的那5厘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