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新疆洛浦縣,一名女童墜入一口深達40米的廢井。關鍵時刻,身材瘦小的布帕太姆站了出來,毅然下井救援,20多分鐘后,落井幼童被成功救出。4月24日,當地公安局將輔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爾破格從七級晉升至五級,洛浦縣授予布帕太姆“見義勇為模范”稱號,頒發證書獎杯和2萬元獎金。
在輿論場上,布帕太姆的事跡引發廣泛討論。網友稱贊其英勇事跡的同時,也呼吁給布帕太姆“轉正”,即從輔警成為有正式編制的人民警察。對此,4月27日,“新疆發布”發文,向公眾解釋了當前輔警“轉正”的政策背景和相應情況。
應該說,基于布帕太姆救人的英勇事跡,網友發出諸如“轉正”的呼聲以及其所釋放和表達的樸素善意,其實并不奇怪,也符合輿論特性。畢竟,生命高于一切,從“生命至上”的角度看,布帕太姆拯救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其英勇行為配得上所有的贊譽之聲。這也是輿論場上出現“轉正”呼聲并得到廣泛認同的基礎。
但誠如“新疆發布”在文章中所說,現實中,輔警“轉正”有著嚴格的政策和制度要求,需通過如公務員考試招錄、立功特招入警、定向招錄計劃等正規途徑。而在我國,公務員“逢進必考”是基本原則,而立功認定也有著嚴格的申報、核實、審批程序。之所以確立這樣的程序,是對所有奮戰在公安戰線的人員的公平保障,也是防止徇私舞弊的制度基石。因此,這樣的制度性基礎不能輕易被突破。
在此背景下,一個政民互動的難題就擺在了當地政府面前。一方面,既要傾聽公眾的呼聲,對輿論場內出現的樸素善意給予積極回應與互動;另一方面,政府的任何行為,包括對英雄的嘉獎,都必須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開展,不能逾矩。畢竟,一旦突破規則,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事實上,即便公眾對某一個具體的事件有強烈呼聲時,政府身為決策者,也必須始終秉持公正中立的立場。某種程度上,這是依法行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此事為例,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按照部分公眾的呼聲做出“制度性”突破,為布帕太姆“轉正”,那么下次其他地方有輔警同樣做了類似弘揚正氣的事情,是否也要“特事特辦”呢?坦白講,如果真的“不管不顧”,為個案突破既有的、得到普遍認同和經過反復論證的基礎性規則,那反而有可能破壞整個輔警招錄及晉升體系的公信力。這顯然不是網友呼吁的初衷。
因此,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政府應該怎么去對待網上的這種呼聲,如何在公眾樸素善意和規則之間尋求平衡,并做好解釋與互動,引導公眾更好理解制度的重要性,這至關重要。往大了說,可能涉及對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往小了看,政府必要的解釋動作,也有為公眾釋疑解惑、澄清疑慮的正向作用。
“新疆發布”無疑恰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對輿論場上針對此事所出現的樸素善意與當前制度可能產生的復雜糾葛,當地并沒有“一刀切”地沉默,而是選擇直面這種情緒,與公眾進行積極互動,將復雜的現實邏輯逐一進行剖析,解釋其中的“沖突”所在。
這樣的做法,在充分珍視和回應公眾樸素善意的同時,也維護了制度的權威性與公平性。某種程度上而言,在政民互動這門公開課上,“新疆發布”的不回避,恰恰是最優的解決路徑。在未來,政府也可以在堅守制度的基礎上,持續完善相關機制,以更加完善的規則破解這類難題。
說到底,在此類事件中,網友“轉正”呼聲中所表達出來的樸素善意當然要理解和傾聽,但對基礎性制度和規則的堅守,更加必要。地方政府如能在規則與公眾的樸素善意之間尋得平衡,不僅能夠有效化解輿情危機,也必將進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