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的“戰略枷鎖”:沙特為何砸錢也買不到F-35?
據外媒爆料,沙特豪擲1000億美元采購美國武器,卻依然被拒售F-35隱身戰機,這并非偶然。自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沙簽訂1100億美元軍售協議以來,沙特多次試圖引進F-35,均因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和政治捆綁條款而失敗。美國對F-35的出口控制,早已超越軍事范疇,成為其在中東維持霸權、分化阿拉伯世界的工具——以色列擁有F-35的絕對技術優勢,而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則被排除在外。
更諷刺的是,美國對沙特的軍售始終夾雜附加條件。例如,2025年特朗普要求沙特限制與中國貿易,并停止采購中國武器,試圖通過軍購捆綁沙特地緣政治選擇。這種“既要收錢又要控權”的模式,讓沙特逐漸意識到:花高價購買的不僅是武器,更是對美國的戰略依附。
二、殲-35E的破局機會:技術、成本與政治自主的三重優勢
當美國關上F-35的大門時,中國的殲-35E卻成為沙特打破技術封鎖的突破口。這款中型隱身戰機在2024年珠海航展亮相后,已展現出與F-35抗衡的潛力:
- 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0.01平方米,與F-35相當;
- 火力優勢:搭載射程200公里的霹靂-15空空導彈,遠超美制AIM-120的160公里;
- 雙發安全設計:相較于F-35的單發結構,雙發動機顯著提升戰場生存率。
更重要的是,殲-35E的單價預計為8000萬美元,僅為F-35(1.3億美元)得60%,且中國軍售不附加政治條件。對于沙特而言,采購殲-35E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戰略自主權的象征——既能平衡美國控制,又能威懾宿敵以色列和伊朗。
三、沙特的戰略覺醒:從“提款機”到“自主玩家”
沙特近年來的軍購策略正發生深刻轉變。此前,沙特累計向美國支付2100億美元軍費,卻連F-35的影子都摸不到,甚至被迫以112億美元高價采購4艘瀕海戰斗艦(后砍價至60億美元,但仍可購買16艘中國054AE護衛艦)。這種“花錢買次品”的屈辱,迫使沙特轉向多元化布局:
1. 無人機先行:已引進中國翼龍3、CH-4等5型無人機生產線,構建獨立于西方的偵察打擊體系;
2. 工業本土化:通過技術轉移提升國防工業能力,例如翼龍3生產線落地沙特,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3. 漸進式采購:未來或先采購24-36架殲-35E,在不激怒美國的前提下試探技術兼容性。
這種“小步快跑”策略,既避免與美國徹底決裂,又為自主防務體系預留空間。
四、全球軍售變局:中國能否改寫游戲規則?
沙特的選擇折射出國際軍火市場的深層變革:
- 買方議價權崛起:傳統賣方壟斷被打破,沙特以千億訂單為籌碼,倒逼美國讓步或尋找替代方案;
- 技術平權趨勢:中國軍工憑借性價比(如翼龍3價格僅為MQ-9B的1/3)和無政治捆綁,正在蠶食美國市場份額;
- 地緣政治重組:中東國家加速“去美國化”,沙特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已從單純采購升級為產業鏈整合。
若殲-35E成功打入沙特,將標志著中國首次在五代機市場與美國正面交鋒。屆時,美國以F-35為外交杠桿的時代或將終結。
結語:軍售背后的時代隱喻
沙特的千億困局,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國際政治博弈中,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當美國仍沉迷于“武器換忠誠”的舊秩序時,中國已用技術自主和商業誠信撕開一道缺口。
正如沙特網友的諷刺:“我們買的不是戰機,而是選擇權。”殲-35E若真能落戶中東,其意義不亞于一場靜默的革命——它證明,在霸權與自主的角力中,技術平權才是終極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