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目光如炬的“大師”,提出一個超前于時代的概念:生態化反。
即,旗下各子生態打破孤立狀態,通過資源共享、技術融合和用戶聯動,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當然,后來他沒有成功,九九歸一,遠赴美國,去造怎么也造不出來的車。
當我看到Meta AI的獨立應用時,突然想起了這段互聯網往事。
Meta旗下的社交媒體Facebook、Instagram和這款獨立的AI應用打通,連其旗下的智能硬件都能綁定。Meta正在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平臺優勢,試圖告訴用戶,忘記ChatGPT吧,最懂你的,還得是我啊!
亮點總結
當地時間4月29日,Meta突然發布了其獨立AI應用,名字就叫Meta AI。這個簡單粗暴的名字Meta已經使用多時,此前曾作為直接to C、面向廣大普通用戶的對話型機器人,植入Instagram和Facebook等旗下應用。
目前,Meta AI獨立應用已經可以在iOS和安卓平臺上線。
我們對Meta AI的原本的預期是“和ChatGPT類似的獨立AI應用”,但上手一試就知道,事情遠非這么簡單。
先說亮點:
1、更重視語音交互,可后臺運行;
2、和Instagram、Facebook等深度聯動;
3、一上線就已經內置了社區;
4、可綁定Meta的AI硬件,即AR眼鏡。
根據Meta的官方博文,其對Meta AI應用的定位是“你的AI助理”。
是助理,而不是一個簡單的AI對話機器人;是助理,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機器人。從模型上看,底層大模型是Meta自家的Llama 4,并且做了一些特殊調整。
從功能上來看,Meta AI提供文本對話、語音對話、圖片生成等,和競爭對手ChatGPT、Grok等差不多。但Meta AI在產品展現上充分發揮了Meta“孩子多”的優勢。
更重視語音交互,可后臺運行
首先,語音交互明顯更受重視。Meta強調“語音是與Meta AI互動最直觀的方式”,并透露為了語音交互從底層改進了Llama 4。
一打開應用,代表語音交互的圓環最大幅居中顯示。如果授權了麥克風權限,并在設置中打開“準備好交談”,那每次打開應用時,會默認自動開始語音對話。也就是說,一打開,收音自動開始,Meta AI就等著“聽”你要說什么了。
除此之外,Meta AI應用內還有一個“Full-duplex”功能,目前還在測試階段,只提供給少數地區用戶試用。據Meta稱,在該模式下,對話將更加自然。因為經過訓練,這個模式下AI也是直接“說”,而不是先生成文本再朗讀。
(實際測試來看,聽感確實挺自然的,而且不怕被打斷,但也就是ChatGPT語音的水平,而且真的聽起來非常像斯嘉麗……)
最最最有意思的是,Meta AI的語音交互還可以在后臺繼續進行。也就是說,和Meta AI對話的同時,可以切出應用,去做別的事情。這個時候,Meta AI在手機上方顯示圖標,對話仍可繼續。
我們用iPhone 15 Pro進行測試,在語音對話的時候切出應用,此時Meta AI的對話圖標會下拉顯示,隨后收至靈動島。我們可以繼續對話,也可以不打開應用直接在小欄操作關閉麥克風或應用。
不過,Meta AI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看”到手機屏幕(純陪聊)。可以想象的有用場景大概是,在瀏覽內容的時候,有疑問就直接問Meta AI,而不用切來切去。
生態化反,我最懂你!
Meta AI的另一個大殺器,是它的“個性化”。
ChatGPT是越用越順手,隨著對話的積累,它會越來越了解你。
但Meta AI零幀起手,仰仗著自己在社交這條路上的基礎,讓你只要是Meta旗下應用的用戶,打開Meta AI,就可以收獲一個了解你的助手。
“全球各地的人們每天通過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和Messenger使用Meta AI。現在,人們可以選擇在獨立應用中體驗一個圍繞語音對話設計的個人AI。”在官方博文中,Meta如是說。
具體實操來看,可以用Facebook、Instagram賬號直接登錄是基操,可以在交互中記住用戶的個性化信息也沒什么特別,但聽聽這個:如果你將Facebook和Instagram賬戶添加到同一賬戶中心,Meta AI可以從這兩個平臺獲取信息,為你提供更強的個性化體驗。
Facebook,初代社交媒體;Instagram,新一代圖文+短視頻社交媒體。想象一下微博和小紅書是一家的,然后這家公司在大模型領域還很能打,現在推出了一個AI應用,讓你可以直接關聯賬號。你說它能不了解你嗎?
如果不是你主動說,ChatGPT可不知道你喜歡看魔力麥克跳舞,但是Meta AI讀了你在社媒上的點贊,“心”里門清。
這次Meta AI也是極力強調這一點,除了在官博特意說明之外,用戶打開Meta AI,可以看到預置指令“用三個emojis形容我”。可惜我們未能成功用Instagram登錄,Meta AI給出的三個emoji都是很寬泛的夸夸。
既然都用“生態化反”來形容了,Meta AI打通的自然遠不止旗下社交應用。
盡管Meta謙虛表示,Meta AI的獨立應用目前還是初始版本。但是和其他很多初上線的AI應用不同,Meta將老本行進一步發揚,在Meta AI應用中內置了頗為完整的社區。
在應用中,有專門的“發現”頁面。這個頁面既可以通過點擊底部菜單進入,也可以在首頁下拉進入。Meta對這塊畢竟是熟手了,社區里發帖、轉評贊一應俱全,且可以分享到站外。用戶可以將和Meta AI的互動內容分享到社區,其他用戶還可以一鍵使用同款。
如此一來,不僅站內有望形成社區氛圍、提高用戶黏性,還可以和站外其他應用聯通,最終對拉新做貢獻。
Meta AI的“生態化反”還有一個體現,是用戶可以在應用里綁定AI硬件,可選擇的有Meta的兩款雷朋AR眼鏡。
沒有設備?沒關系,Meta做產品必須完整啊,一鍵點擊“購買”,便會跳轉至Meta官網。
“你可以在我們所有的產品和設備上找到Meta AI。無論是在Facebook上與家人聯系,在WhatsApp或Messenger上與朋友聊天,瀏覽Instagram,還是佩戴Ray-Ban Meta眼鏡,它都能在你需要的地方輕松訪問。”
壓力給到奧特曼,啟發給到國內巨頭
在Meta AI獨立應用推出之前,外界都稱其為“類似ChatGPT的應用”,但從目前來看,Meta顯然想做到更多。
如果了解扎克伯格的“大一統”夢的話,就不會對Meta AI如今的產品呈現感到太驚訝。當社交媒體逐漸觸碰到用戶天花板后,扎克伯格一直試圖把路走寬。
當他做AR頭顯的時候,想要開發一套操作系統,就像微軟的Windows之于PC、谷歌的Android之于手機一樣,成為AR領域的底層生態。但是這個目標顯然沒有實現。
當他高喊元宇宙的時候,想做的是“商場”而不是“商店”,但是元宇宙也顯然被人們遺忘了。
如今終于有了AI的浪潮,Meta以開源戰術,打響了自己的名號。打通旗下一切的Meta AI獨立應用提供了很多想象。
比如,Meta AI旗下其他的應用(Whatsapp、Messenger、Thread等)是否也會打通?甚至,未來會不會開放愿意合作的第三方應用的綁定?不管是其他社交平臺也好,電商也罷。
對于OpenAI來說,這絕非一個好消息。目前,ChatGPT還是更像一個工具型應用,而OpenAI正在努力拓寬它的邊界。有消息稱,OpenAI正在內部測試一個類似于X(前推特)的社交網絡,不確定是否會被納入ChatGPT,還是以獨立產品推出。此外,就在Meta AI推出的前一天,ChatGPT還突然推出了購物功能,用戶可以在ChatGPT內點擊購買按鈕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下單。
僅在美國本土,Facebook的用戶數就有3.4億,相當于整個國家每10個人里有7個都是它的用戶。Instagram的用戶數也有1.6億。如果放眼全球,這些應用的用戶數都以幾十億計。對這些用戶來說,使用Meta AI的門檻很低(直接用社媒賬號登錄)。ChatGPT目前的全球用戶數8億,月活躍用戶在5億水平。
巨頭的力量,不容小覷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于國內的巨頭也是一個啟發。Meta AI用一個獨立應用打通一切并利用其他應用的數據加強AI個性化能力,這個做法是否可以借鑒?如果字節用豆包打通抖音,不僅知道用戶喜歡的內容,還能知道用戶的購買習慣,是否可以加強對C端用戶的吸引力?同理還有騰訊元寶與QQ、微信等產品。過去巨頭C端應用還是以現有應用的數據“哺育”模型的思路,而不是利用它們加強個性化能力的思路。
不過,這些也都是想象。Meta推出的獨立應用Meta AI,其產品思路令人驚艷。但是,作為一個C端AI應用,效果究竟夠不夠好,模型能力是否足夠強悍、是否接得住C端用戶的各類需求,以及用戶是更想要一個個性化助手,還是更希望保留隱私,這些還得經過時間的檢驗。
畢竟,這個頗為酷炫的Meta AI,主動邀請我發照片,說要給我生成一張3D圖像。
然后,我就收到了四個眉毛:
這禮貌嗎?這不禮貌。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如需開白請加小編微信:dongfangmar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