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即便是圣賢也不例外。王陽明當年貶謫龍場,條件最艱苦時,甚至只能在山洞中安身,靠野菜充饑。
即便如此不利的處境,他也沒有消沉,堅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遭遇,還搭建了 “何陋軒”和 “玩易窩”,在陋室里苦中作樂。龍場不但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圣的圣地。
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煉自己的大好時機。
01、事上磨煉,修心至要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真學問,稱之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常常被誤以為是專在心里空想,實際上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事上磨練,通俗地說,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后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02、事上磨煉,鑄造強大內心
民間有句俗語這樣說:“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經事,不經磨練成不了有擔當的人。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改變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狀態下看不到,只有當利害關頭,經歷了重大變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時候;平時容易發怒的人能不發怒,膽小怕事的人能無所畏懼,才可以說磨練到了一定境界,這些緊要關頭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時候。
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在重大的挫折和打擊面前,保持住一顆平常心,并能夠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才能動心忍性,意志堅強,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提高。
03、事上磨煉,重在實踐
王陽明早年推崇“靜處體悟”,就是讓人靜坐,拋開一切思慮雜念,體認本心。
后來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產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癡呆漢”,因此,他又強調“事上磨煉”,尤其重視實踐。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滿口都是圣賢話語,卻不去實踐,這不是真正的“知”,同樣熟讀經典,不通實務,百無一用的書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陽明一介文人,不是戰將出身,卻能用兵如神,屢建奇功,其中一個原因是王陽明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早年騎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陣形進行演練,被人笑為是趙括“紙上談兵”。
04、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有段話這樣說:“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
人生如粥,需要在時間的文火上慢慢地熬,當中因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最終才能熬出至味。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許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頭的。一時春風得意,或一時折戟沉沙,都不會永遠算數。只有不急不躁,氣定神閑的人,才會是有長性,“熬”得住的人。
人生進退是常事,關鍵是能夠“熬”住。“熬”就是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達到理想的目標。
熬既是人生的出發點,又是人生的中轉站。熬的是淡然處世的心境,修的是樂觀豁達的胸懷。只有經歷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
真正的強大就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磨煉和煎熬中慢慢成長。熬的不是歲月,而是一種心態。
◎本文來源:“京博國學”,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