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背接觸(BC)電池技術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京發布。
在技術迭代更替預測章節中,《白皮書》首次明確提出“TOPCon電池在2024年成為主流產品,到2030年后BC技術或成主導”的階段性判斷,認可了未來5年TOPCon技術仍為主流,與此前TOPCon代表企業的觀點達成一致。至此,圍繞光伏主流技術路線的爭論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來源:《背接觸(BC)電池技術發展白皮書》
BC技術務實修正認知
2023-2024年間,有主攻BC技術的企業不止一次公開預測BC成為主流的時間點,稱“TOPCon是過渡性路線”“BC技術將在2-3年內取代TOPCon成為主流”“BC最快2028年就能成為主流”……也因此,直接引發了行業里“TOPCon vs BC”的一系列論戰。
回顧一下各技術路線的發展史:PERC從2017年開始量產,2019年市占率達到65%成為主流,直到2024年被TOPCon超越,整個生命周期大約6-7年。TOPCon從2022年開始量產,2024年市占率超70%成為絕對主流。如果在2030年被其他技術迭代,整個生命周期大約7-8年,是一個完整的技術生命周期。
當前,TOPCon產能占比超70%,未來仍擁有較大提效空間,雙面場景下的高價值廣受客戶認可。所以,至少還將持續占據5年主流地位的TOPCon,絕非是”過渡技術“。
在這些客觀現實下,《白皮書》將時間節點延后至“2030年BC市占率將達62%”,反映出BC企業更為謹慎、務實的態度。
第三方預測更看好TOPCon
對于5年后誰是主流技術的預測,第三方分析機構更加看好TOPCon。
同以2028年預測數據為例,Infolink今年2月份報告指出,TOPCon在2028年市占率預估為76%,BC為15%;TrendForce集邦咨詢今年3月份報告數據顯示,到2028年TOPCon組件市占比仍將高達81.8%,BC僅占9.5%。對比來看,BC派對自己的預測可能還是過于樂觀了。
數據來源:Infolink
數據來源: TrendForce集邦咨詢
第三方機構對BC技術市占率的判斷,有其現實依據。此前行業預測,BC電池技術需要2000億元投資才能實現規模化,耗資非常巨大。另據中信建投報告,當BC電池轉換效率來到28%、漿料成本來到5分/W、良率來到98%,設備成本降至2億元/GW時,BC組件生產成本才能夠與TOPCon持平。這意味著,BC技術要實現對TOPCon的迭代,將面臨諸多挑戰。
TOPCon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近年來,各類電池技術創新活躍,TOPCon無論從提效降本還是在規模化方面都表現出強勁的韌性。
電池效率方面,TOPCon電池理論極限效率高達28.7%,這意味著量產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參考天合光能基于新一代i-TOPCon Ultra技術全新升級的全場景至尊N型大中小版型組件產品,以及晶科搭載HOT4.0技術平臺的全新一代TigerNeo 3.0組件系列可以看到,TOPCon組件還處于快速迭代的過程中,進步空間很大。
除此之外,TOPCon組件還有邊緣鈍化、背面Poly減薄、金屬化方案優化、LECO激光優化、疊柵等諸多降本提效手段。頭部廠商已經研發儲備TOPCon 3.0技術,未來TOPCon通過電池結構繼續優化以及群體創新,加上龐大且完備的產業鏈優勢,在提效上勢必會取得更多成果。
再往遠了看,TOPCon與鈣鈦礦疊層技術有很高的理論轉換效率優勢。這也就是說,TOPCon不單具備更高的產能以及理想的系統兼容性,更有光電轉化效率方面的絕對優勢。未來隨著疊層時代的到來,以TOPCon作為底電池疊加鈣鈦礦,將展現出很大的成本、價格優勢,以TOPCon技術還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
BC需要跨越三重關卡
按《白皮書》預設路線,BC要在2030年占據行業主流,仍需直面三大挑戰:
1.TOPCon的“長尾效應”:有業內人士推演分析,電池組件設備折舊按6年計提,2022-2027六年間,TOPCon生產成本中電池組件設備折舊約0.04元/W;TOPCon2.0產能于今年開始改造,改造費用按3年計提折舊,即2025-2027三年間,TOPCon生產成本中改造折舊約0.02元/W。
也就是說,2028年起隨著折舊計提結束,TOPCon生產成本直接降低0.06元/W。但BC產能2024年才開始批量投產,即2024-2029六年間,BC生產成本中電池組件設備的折舊約0.06元/W。
不難推測,當2028年TOPCon2.0生產成本降低0.06元/W后,價格優勢進一步擴大,再疊加TOPCon 3.0后組件功率和效率的持續提升,TOPCon的整體性價比進一步凸顯。這也就是說,即便到2030年,BC的生存空間恐怕還會被TOPCon不斷擠壓。
2.鈣鈦礦的“彎道超車”: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到2030年我國鈣鈦礦電池新增產能有望達到161GW;滲透率達到30%;市場規模則有望突破800億元。這意味著鈣鈦礦/晶硅疊層技術將逐漸占據部分傳統晶硅技術的市場份額,直接沖擊BC技術的市場窗口期。
3.2400億資金缺口: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預測,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保守預測881GW,那么對應電池環節有效產能約1050GW。從結果倒推,若BC若真如《白皮書》所預測2030年市場占有率達到62%,即需要約650GW產能。
而截至2024年底,全球BC有效產能僅為50GW左右,距目標還差600GW。假設600GW BC產能全部通過新建進入市場,按照4億元/GW的單位投資強度——其中電池投資約3億元/GW,組件投資約1億元/GW,保守估算行業仍需投入2400億元。
那么,這筆錢誰來投?該不該投?都是問題。畢竟,在已經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再來一輪大規模的新增投資和擴產,肯定與國家和行業“解決過度內卷”的要求背道而馳。
結語:技術多元化的必然選擇
在光伏行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萬能技術”,“終極技術”不符合客觀規律,百花齊放,各自發揮所長才更和諧。
TOPCon憑借雙面發電優勢,可在大型地面電站等雙面場景持續釋放價值;BC技術因正面效率極致化,在分布式屋頂等單面應用場景具備優勢;而鈣鈦礦疊層等突破晶硅的技術,則為下一代產品埋下伏筆。
多元技術互相競爭促進,促進對方各自精進,才有了當下光伏行業高質量的發展。當光伏產業從“替代之爭”轉向“和諧共生”,才是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真正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