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期,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主辦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學術雜志《天府新論》發布投稿提示:“不建議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將導師掛名為第一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天府新論》編輯部在此次公開發布的投稿提示中還特別指出,“如導師對于論文有實質性貢獻,可署名為第二作者”。
“實質性貢獻”——這一關鍵詞,引起不少關注,也讓學術圈的許多師生會心一笑。現實中,不乏有碩士生、博士生在發表論文時,會帶上導師的名字,并將其放在首位,但導師在這篇論文中發揮了多大的價值,恐怕要打個問號。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部分接收論文的刊物,會優先考慮發表那些帶有“大牛”導師名字的文章。在一部分人看來,這能增加刊物的影響力,與此同時,這也是某些在圈內地位較高的學者發揮自身“影響力”的結果。然而,這種現象卻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也受到不少批評。
應當看到,在導師并沒有“實質性貢獻”的前提下,讓導師掛名為第一作者,本質上是違反學術規范的。只是因為很多人都這樣做,很少有人去追究罷了。但嚴格來說,論文署名排名本就應該按照貢獻大小來確定。就算主要貢獻人是名不見經傳的在讀學生,其名也應該放在導師之前。
再者,不妥當的署名順序,也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導生關系。其實,對于有志于學術的年輕人來說,在自己非常努力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署名為論文的第一作者,不僅是理所應當的,也有利于鼓勵其在學術之路上成長。盡管跟在有影響力的導師后面發論文,可能更容易一些,但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其學術發展,學生也未必真的心甘情愿。時間久了,這反而容易造成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扭曲、異化。
因此,《天府新論》“不建議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將導師掛名為第一作者”的倡議,可謂開了一個好頭,有助于讓學術界重視“虛掛署名”的不合理現象。當然,要徹底改變局面,光靠一份刊物的呼吁與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各方還應進一步反思學術發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應當強調的是,所有學術刊物,都應以學術質量為衡量論文的唯一準繩,對不同身份的作者一視同仁,尊重并鼓勵碩士生、博士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符合見刊標準的文章,少一些偏見與歧視,以及對身居高位者不必要的“討好”。
其實,對那些與導師合作完成論文的學生而言,與其強行將導師列為第一作者,不如實事求是,將導師列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這樣既體現了導師的影響力,也在最大程度上遵守了學術規范,同時對自己的努力也更加公平。與此同時,論文的評審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得到完善,不斷營造更加良好的學術研究與發表氛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