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2025年,正值華僑城成立40周年,這家見證中國城鎮化浪潮的文旅地產領軍央企,在行業深度調整期中迎來了艱難時刻。
2025年一季度報數據顯示,華僑城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比減少38.4%,降至53.6億元;凈利潤錄得14.2億元虧損,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03%。值得注意的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較上年由負轉正,增幅達104%,業績與現金流之間形成的反差值得探究。
企業已連續三年錄得虧損,累計金額超275余億元,且虧損幅度在行業寒冬的劇烈波動中持續下探。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據參會人士透露,管理層對企業的虧損原因進行了系統性反思:
一是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以來,企業對行業變化的前期準備和應對前瞻性不足,當前正面臨房地產在手資源結構的優化挑戰。
二是對綜合型大盤開發模式的隱含風險認識不夠充分。企業項目主要采用“文化+旅游+城鎮化”模式向外拓展,而這類投入大、收益周期長的項目受到的沖擊更加明顯。
三是在現金流壓力下,企業為保障現金流安全加速去化回款。在這種情況之下,企業存貨價值折損有所放大。
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華僑城提出變“被動”為“主動”,核心在于抗風險、防爆雷,保證企業先“活下來”,再尋找新的機會。
加速去化帶來的價值折損
2024年"517"樓市政策出臺,地方政府通過專項債收儲建成房屋用作保障房的"住宅銀行"模式,為房地產市場帶來新變化。
這一變化給央企帶來了戰略調整機遇,憑借資源優勢與政策敏銳度,能夠相對主動地調整戰略布局。
據參與股東會的知情人士透露,華僑城根據國資委要求,對旗下200多個項目展開梳理,結合市場接受度分析,并通過政府優惠政策與現狀情況,進行重新收儲、調規置換、資產轉讓、定制化開發銷售,團購交易等多種方式加速去化。
觀點指數了解到,自相關政策啟動以來,華僑城集團有近10個重點地塊涉及調整。
其中,武漢天創TOD項目——此前以52億元競得的大型綜合體地塊,目前部分地塊收儲后擬調整規劃,原商辦用途調整為純住宅,回收重新掛牌價格為24.2億元,預計華僑城將利用回籠的部分收儲資金來支持后續開發。
同時也看到,華僑城集團旗下湖南衡陽、安徽等地的商住用地項目,計劃通過政府專項債途徑回收資金約20.7億元,較原購置價格平均價值折損25%。
而廣州增城的旅館用地價值折損更是達到了48%。此類操作雖有助于企業實現資金現金流的回籠與盤活,但地塊回收價格較原始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損。
自房地產進入下行周期以來,華僑城的存貨跌價損失逐年顯現,2021-2024年分別為12.56億元、115.1億元、33.94億元、20.98億元,累計達182.58億元,成為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
據參與股東會的知情人士透露:“截至2024年底,華僑城存貨減值的余額大概在123億,占全部存貨的比例約為7%,跟可比企業的水平基本一致。”
然而,華僑城的存貨規模依然龐大,高達1507億元,相當于其營收的2.78倍。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高庫存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為緩解資金壓力,集團也通過股權轉讓、項目合作等方式,加快資產處置及回籠資金。
10月29日,以2.5億元的價格掛牌轉讓無錫兆禾文旅33%的股權及債權。截至2024年9月,標的公司凈虧損6976萬元,此次轉讓旨在優化公司資產配置,加速資產盤活,回收資金以提升資產流動性。
11月7日,以2.52億元掛牌昆山康盛60%的股權,標的公司截至2024年7月凈虧損1578.27萬元,此外還將江蘇融德置業全部股權及債權、天津華僑城澤灃置業100股權出售,連續對多家業績虧損或尚未實現營業收入的子公司進行處置。
11月28日,以0.31億元掛牌云南文產100%的股權,標的公司截止2024年7月尚未實現營收。值得注意的是,該掛牌價在一個月內三次降價,從0.46億元降至0.31億元,降幅達32.6%,顯示其通過“價格讓利”填補資金缺口的迫切需求。
此外,自業績下滑以來,股東對央企業務營收與員工薪酬的變化存在疑問。數據顯示,2022年底華僑城員工數量出現首次大幅下滑,從2.45萬人降至1.97萬人,之后三年保持穩定在1.95萬左右。
與此同時,2021-2024年薪酬支出分別為50億、47億、39億、31億,人均薪酬從20.5萬/年降至15.9萬/年,平均降幅達22.4%,降本降費控支出的力度顯現。
文旅能否成為新的增長曲線?
在股東會上,據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層談及2025年及今后的發展路徑時提到,希望公司旅游業務與地產業務獨立運營,走各自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此前是地產支持文旅的發展方式,如今是以各自獨立發展的方式,未來再進行有機的融合。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華僑城地產板塊新增土地投資量從494億元依次降至287億元、200億元、178億元;而2022年至2024年下行期間,投資量大幅減少至15億元、60億元,2024年更是主動收縮,停止拿地。
目前,華僑城“文旅+地產”大規模項目已基本停止拓展,未來將聚焦打造“小而精”的優質產品,鞏固企業優勢;同時加大對保障房建設的探索實踐,盡管企業在該領域經驗尚淺,但已展開實質性嘗試。
由于房地產業務難以回歸往昔盛況,華僑城希望將更多資源傾斜到文旅領域上。
2025年1-3月,華僑城旗下文旅企業合計接待游客1902萬人次,同比增長4%,但與2023年同期的2300萬人次相比仍有17.3%的差距,可見文旅消費復蘇尚未能為企業提供持續增長的動能。
剖析原因,華僑城已運營超10個文旅園區項目達十年之久,旗下主題公園投入使用的設施設備老舊問題顯現,亟需通過更新改造優化產品和服務。然而,若集團將400億元授信資金用于填補地產板塊缺口,將極大影響文旅存量資源的運營效益。
此外,閉園改造難度極大,并非簡單重新購置設施設備,而是需要整體提升園區的產品服務內容,且需提供新的改造方案以獲得當地政府認可。
據觀點指數了解,深圳東部華僑城升級改造從2022年推遲至2025年4月底才啟動一期大俠谷片區改造工程,二期山上云中部落片區預計2027年才能全面建成,整體投資高達45億元,且升級改造進度緩慢。
不過,華僑城也在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在城市IP運營和節慶活動演藝植入方面做出了諸多嘗試。旗下歡樂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連鎖活動,打造潮玩節,并與騰訊等企業進行IP合作,推動IP文化、旅游與活動的深度融合。
此外,企業也希望依靠科技打造更貼合消費需求的項目,但在投資規模和風險把控方面存在顧慮,不敢輕易試錯。盡管面臨困惑,仍堅持嘗試創新發展。?
當前文旅消費市場需求快速變化,消費者更加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內心滿足和情緒價值,對文旅產品的內容和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標準化的主題樂園游玩模式已難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新需求。
在此背景下,華僑城也將目光投向“寶藏小城”,試圖通過專業化運營模式,在文旅消費升級浪潮中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未來發展是否可以如愿,值得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