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在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現,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的出身——當地人在德國以刻苦耐勞著稱,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著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
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攝的一百五十多張北京頤和園照片。
頤和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前身為 “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焚燒破壞。光緒十一年(1885)開始修復,十四年(1888)改名為 “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又遭英法聯軍破壞,二十八年開始修復,二十九年竣工。
從玉泉山方向遠望頤和園,萬壽山和昆明湖全景。
頤和園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借景周圍山水環境,將人造景觀與大自然和諧融為一體,既有皇家園林恢弘富麗的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
從知春亭方向遠眺萬壽山。
幾乎是同一角度遠眺萬壽山,拍攝于不同時節。
從知春亭隔著昆明湖遠眺萬壽山。
從南湖島涵虛堂西北角拍佛香閣。
從西堤豳風橋遠望萬壽山,佛香閣,智慧海。
從西堤豳風橋遠望 萬壽山。
遠望萬壽山,佛香閣,智慧海,最為醒目。
萬壽山與昆明湖 。
頤和園萬壽山與昆明湖。
頤和園萬壽山與昆明湖,從昆明湖東北望。
頤和園萬壽山與昆明湖,從昆明湖西北望。
頤和園萬壽山與昆明湖。
頤和園樂壽堂后院,滿樹花開。
仁壽殿前的麒麟與假山。
頤和園仁壽殿院落。
頤和園仁壽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清漪園時期叫 “勤政殿”。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 )重建,取《論語》中 “仁者壽” 之意,改名仁壽殿。殿宇坐西向東,面闊七間,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有南北九卿房。
仁壽殿前的玉蘭花,春意盎然。
仁壽殿庭院,殿前有銅龍銅鳳。
頤和園中一處庭院,花木正盛,一派春光。
樂壽堂,前有青銅鹿、鶴各一對。
樂壽堂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光緒十三年(1887 )重建,成為慈禧在頤和園內的寢宮。
樂壽堂前青銅花瓶。
樂壽堂前青銅花瓶的細節,松鶴延年圖案。
樂壽堂庭院。
仁壽殿前的香爐、奇石與花卉樹木。
樂壽堂銅鹿。
樂壽堂銅鹿。
頤和園一處游廊,從前面花窗看,應該是樂壽堂西面。
排云殿前的銅鳳凰。
樂壽堂前的銅鶴。
排云殿前青銅龍頭。
排云殿前青銅龍。
木自親東側花窗。
水木自親位于昆明湖北岸,前軒臨水,為慈禧太后寢宮樂壽堂的正門,其東西墻上設有花窗,形狀豐富多樣,相互組合,形成了獨特的圖案和韻律。
水木自輕東墻上的精美花窗。
水木自輕東墻上的精美花窗與水中倒影。
文昌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現存為光緒年間重修,是頤和園內門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座城關。
雙重月亮門,南湖島。
從通往知春亭的橋上望文昌閣。
隨墻月亮門,往里是一處園中之園揚仁風。
揚仁風位于頤和園昆明湖北岸,長廊邀月門的北邊,樂壽堂西側,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年間重修。
頤和園長廊。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
頤和園長廊。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全長728米。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廊。
頤和園長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
一座單拱小橋。從周邊環境看,應該是養云軒小石橋,小溪河北岸一座院落為養云軒。
從長廊看到的十七孔橋、南湖島和昆明湖。
荇橋。
荇橋位于石舫西北側,武圣祠島與寄瀾堂之間的 “萬字河” 河道上。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1860 年木質橋亭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八年(1892 年)重修,目前為光緒重修之后的樣式。橋為為東西向,橋面標高 2.53 米,占地面積約 237 平方米,方磚地面,東西兩側各有 25 步臺階,18 塊勾欄欄板,16 個望柱。橋下有三孔分水橋洞,中間橋洞寬大高敞,可通小舟。
荇橋。
橋洞南北兩邊的分水金剛墻為棱柱樣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層雕成建筑斗拱之樣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漢白玉石獅。石獅形態威猛,造型樸拙,形神逼真。
荇橋東西各有三間四柱牌樓一座,上有乾隆皇帝手書對荇橋景色之描寫,東部牌樓題 “蔚翠”“霏香”,西側牌樓題 “煙嶼”“云巖”。
宿云檐,又稱貝闕。位于頤和園西北部的城關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 - 1795 )。城樓內原曾供奉關帝,乾隆時期,昆明湖三面設圍墻,它是從西部入園的門戶,可控制西如意門一帶,與萬壽山東的文昌閣象征 “文武輔弼” 。咸豐十年(1860 年)曾被英法聯軍劫掠。
萬壽山中軸線,金水橋,二宮門,最高處為佛香閣。
通往二宮門的大理石橋,萬壽山上佛香閣。
從排云門內望“云輝玉宇”牌樓。
排云殿建筑群最南端的“云輝玉宇”牌樓,四柱、三間、七樓式,頂覆黃色琉璃瓦,繪金龍和璽彩繪,緊鄰昆明湖邊,精美華麗。
頤和園屋頂空間。
對于這一角落的空間意境,赫達似乎很是喜歡,連續拍了幾張。
頤和園屋頂裝飾細節,琉璃瓦、吻獸、脊獸。
頤和園屋頂裝飾細節,琉璃瓦、吻獸、脊獸。
排云殿前的香爐。
頤和園排云殿的香爐、銅龍以及建筑外觀細節。
排云殿位于頤和園內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園內最為壯觀的建筑群體。始建于清乾隆時期,1860 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 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改大報恩延壽寺下半部分為舉行慶壽典禮的排云殿建筑群,并將其作為自己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同時將名字改為排云殿。
轉輪藏的東側亭子。
在頤和園轉輪藏建筑群中,東側亭子與西側亭子相對,通過飛廊與正殿相連。
圍繞寶云閣的四座四方亭之一。
寶云閣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是一座精美的銅殿。在寶云閣所在的五方閣院落中,四角四面圍以殿宇連廊。
從轉輪藏的平臺上看到的東側亭子和昆明湖。
在頤和園中,轉輪藏建筑群坐北朝南,從其平臺向東看,能看到的東側亭子可能是轉輪藏建筑群東配亭;向南則可以俯瞰昆明湖。
頤和園中一座亭子上層的柱廊式門廊。似乎為寶云閣的四面連廊。
頤和園一處廊道。
頤和園中大理石露臺和長廊的建筑細節。
佛香閣。
佛香閣。
佛香閣。佛香閣是北京市頤和園的主體建筑,建筑在萬壽山前山高二十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層四重檐。
轉輪藏建筑群,在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東側,為帝后禮佛誦經之處,正殿為兩層樓閣,以轉輪藏為額。兩側各有雙層八角形配亭,亭內各有一轉輪藏。
轉輪藏殿內,居中為佛壇,塑一佛二弟子立像。
從萬壽山眺望,可見寺廟建筑、牌樓、昆明湖及西堤的景色。
十七孔橋、南湖島和昆明湖。
帶有重檐亭的橋,背景是萬壽山的景色。
這是昆明湖西堤豳風橋,清漪園時代稱為桑苧橋,后為避咸豐皇帝奕詝的名諱改為豳風橋。橋亭作長方形,重檐四坡頂,是一座屋橋。橋身有三個橋洞,中間的橋洞為方形、兩邊為圓形。
頤和園中的石獅。
從長廊眺望玉泉山、山上寶塔及昆明湖的景色。
從萬壽山眺望昆明湖、西堤及寶塔高聳的玉泉山。
亭中藻井梁架,繪有花卉和云紋圖案。
頤和園建筑梁架,繪有山水風景、花卉及云朵圖案。
頤和園周邊山景。
從頤和園湖邊亭子看昆明湖。
昆明湖玉帶橋。
不同角度的玉帶橋。
玉帶橋是西堤六橋中唯一的拱圈結構石橋,橋身、橋欄選用青石和漢白玉雕砌。橋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條玉帶,橋身與水面的倒影正好構成一個正圓,既像湖面上托起的一輪明月,又似一條飄動的錦帶。赫達對這座橋情有獨鐘,拍了多張照片。
昆明湖玉帶橋。
昆明湖玉帶橋。建于清乾隆年間,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昆明湖長玉帶橋。
頤和園中的單拱石橋,半壁橋,位于后湖最西側,橫跨后湖,連接萬壽山島和北如意門,一座叫“半壁橋”,一座叫“半壁新橋”。
半壁橋。
繡漪橋。
岸邊景致。
從昆明湖遠望西堤玉帶橋。
從昆明湖遠望西堤玉帶橋。
繡漪橋,昆明湖和長河的界橋,也是東堤連接西堤的起點。
頤和園一艘帶槳輪的船。
隔著昆明湖,遠望玉帶橋,玉泉山,山上玉峰塔。
十七孔橋橋面。
昆明湖、十七孔橋,廓如亭。
昆明湖、十七孔橋,廓如亭,長橋、巨亭起伏有序。
昆明湖十七孔橋。
頤和園中石欄桿雕刻細部。
頤和園蘇州街的三孔石橋,
蘇州街的三孔石橋,體量宏大,孔拱高聳,橫立在蘇州河上,是頤和園第二大橋。
蘇州街的三孔石橋。
頤和園中一座單拱橋,橋與水中倒影正好形成一個圓環,這是蘇州街的小石拱橋。
頤和園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綠塔。
頤和園后山的“須彌靈境建筑群”,俗稱四大部洲。清咸豐十年(1860)被美法聯軍燒毀。清光緒年間,財力所限只恢復了一層香巖宗印之閣。其他仍是瓦礫一片。四大部洲建筑中四色塔雖有殘缺,但基本保留了下來。
從萬壽山山頂遠眺后山。
頤和園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紅塔近景。
頤和園后山一處石基座上的太湖石。
頤和園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這一座是黑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從高處俯瞰,近處是紅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從香嚴宗印之閣臺階下望紅塔。
蘇州街小石拱橋。
頤和園四大部洲四色塔之一,這一座是紅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左側一座塔為綠塔。
頤和園后山建筑群。
頤和園后山,照片中的兩座塔是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的經幢塔。
頤和園后山的建筑,近景是四大部洲建筑。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
后山的香巖宗印之閣(中間)與智慧海(頂部)。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中間的塔是綠塔,塔剎有缺損,左右兩側建筑明顯殘破未修復。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這一座塔是紅塔。
萬壽山后山從四大部洲建筑群遠眺,右側為紅塔。
從香嚴宗印之閣向上仰望,右上方為智慧海,中間為黑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這一座是黑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從香嚴宗印之閣臺階上望紅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從香嚴宗印之閣臺階下望綠塔。
頤和園萬壽山后山,最高處為智慧海,下為四大部洲建筑,可以看到的兩座塔,上為黑塔,下為紅塔。
從后山低處仰望四大部洲建筑,高處那座塔應該是綠塔。
頤和園萬壽山后山,最高處為智慧海。 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間,代表了現實世界中前山中軸線建筑的終結,是頤和園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智慧海下方的四大部洲建筑損毀嚴重。
智慧海建筑空間,左側是“眾香界” 牌樓,右側為智慧海主殿。
智慧海山面。
智慧海全部采用磚石發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所以又被稱為 “無梁殿”。建筑為兩層樓閣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筑,屋頂、斗拱、桁板等建筑構件與大木建筑外觀一致。
智慧海,屋頂為歇山頂,正脊上有三座覆缽式琉璃塔。
萬壽山頂最高處的智慧海,前有 “眾香界” 牌樓,三間四柱七樓形式,始建于清乾隆年間。
智慧海,拱形門洞,圍墻為須彌座式,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墻身鑲嵌一千余尊琉璃無量壽佛。
多寶琉璃塔。
多寶琉璃塔,也稱多寶佛塔, 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而建造的。塔原本是花承閣的一部分,但是花承閣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毀掉,只余此塔。
塔高16米,八面七層,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整座塔身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
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 ),乾隆十九年(1754 )竣工,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塔身呈不等邊八角形,上下共分為七級,通高16米。
樹木掩映下的多寶琉璃塔。
多寶琉璃塔細節。
頤和園中的亭臺與廊道,水中倒影清晰。應該是諧趣園。
昆明湖,遠處是文昌閣和知春亭。
文昌閣是頤和園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建在高約 10 米的方形城關之上,清漪園時期為三層樓閣,重建頤和園后改為兩層。知春亭位于頤和園昆明湖東岸的知春亭島上,是一座重檐攢尖四方亭。
多寶琉璃塔近景。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這一座塔是白塔。
頤和園萬壽山后山遠眺,近景為多寶琉璃塔。
多寶琉璃塔。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這一座塔是白塔,塔剎已失。
頤和園后山諧趣園里的亭臺、池塘與游廊。
頤和園后山諧趣園中的亭臺與池塘。
諧趣園為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取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后改名為 “諧趣園”,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
頤和園后山諧趣園中的開花樹木、亭臺與池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