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的故事
2025年4月30日,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載譽歸來紀念。史奎華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在中國追求生態發展的進程中總結的一句箴言。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有這樣一位守護者,他用自己的雙手,捍衛著一方綠水青山,讓文明與生態共舞,經濟同發展并肩。他就是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
2025年4月30日,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載譽歸來。史奎華 攝
從苗圃中成長的“一株壯苗”
1979年,十六歲的王吉貴成為了王老苗圃的職工。那時候的王老苗圃處于土質鹽堿、地廣苗稀,職工們生活條件艱苦。白天王吉貴就跟隨著老職工們一起在苗圃里工作,晚上他就自學有關林業的書籍,從書中學到了許多知識,王吉貴也萌生出想要改變苗圃環境的想法。林業知識的累積讓王吉貴的才能逐漸顯現。1995年,王老苗圃土地面臨鹽堿化的治理危機,王吉貴臨危受命,擔任王老苗圃書記、主任,但治理土地需要資金,這筆資金從哪里來?王吉貴心想:“單位現在負債累累,自己家里雖然資產不多,但有個門店在經營,如果將門店賣了……”經過深思熟慮,王吉貴不顧家里人的勸阻,毅然決然的賣掉了門店,再從家里拼拼湊湊,這才湊齊了十五萬元。正是有了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加上爭取項目資金,總共籌集五百多萬元。王吉貴心里的底氣更強烈了,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將苗圃“改頭換面”。從那以后,苗圃成為了他第二個“家”。他每天扎根在土地里,挖溝通渠,調整土方,每天身上都占滿了泥土,雖然離家只有三公里,但為了節省時間,他睡在工地,住在帳篷里,白天和職工們一起推沙平田,晚上計劃著第二天的行程,每一件關乎土地的事情都親力親為。不僅如此,他還惦記著苗圃的職工,修路建房、通水通電,解決職工們的生活環境難題。就這樣,從1995年到2013年十多年的時間,苗圃從一片鹽堿澇洼地變為出苗示范性苗圃,職工從生存拮據到生活安康。王老苗圃年均出圃苗木120萬株、種條200萬根、綠化10萬株,職工們的工作、居住條件越來越好。躬身力行間,王吉貴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改寫了苗圃的命運。正是他撲下身子親力親為,從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苗木著手,苗圃先后獲得“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全國質量信得過苗圃”“全國十佳國有苗圃”和“山東省觀光苗圃”等榮譽稱號。
2025年4月30日,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載譽歸來紀念。
從棗林里發展的“一棵棗樹”
2001年,茌平啟動棗鄉建設工程,將“圓鈴大棗”作為特色產業,建設萬畝棗林,將棗鄉文明推廣到全國各地。可現實情況是,全縣僅有不足百畝棗樹,萬畝棗林的建設迫在眉睫。王老苗圃作為棗鄉建設的“排頭兵”,王吉貴總結了現實的三大問題:選育純正品種、培育專業人才、繁育推廣幼苗。關鍵就是要選育純正的品種,王吉貴借助科技特派工程員的幫助,通過多次栽種對比實驗和記錄,親自觀察記錄育種的過程,了解棗的生長規律。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八年,在全縣325個母株中選育出兩個優良品種——茌圓金和茌圓銀,研究出圓鈴大棗密植栽培技術,實現了萬畝棗林的目標任務。除了培育大棗,王吉貴不忘培育人才。科技特派工程員在現場指揮的同時,他帶領苗圃職工共同學習進步,在培育和栽種領域讓職工們受益頗深,培養了21名具有中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又通過這些技術人員培訓農民技術員3000余人。同時還推行合同育苗新模式,苗圃提供種子、技術和服務,農戶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務,讓家家戶戶的農戶都能有勞有得,實現家門口就業,一紙合同解決了育苗推廣的問題。幾年過去,王老苗圃累計發展合同育苗66.66公頃,帶動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棗鄉建設不僅栽種了萬畝棗林,而且增添了農民的萬張笑臉。秋收時節,飽滿而甜美的圓鈴大棗壓彎枝頭,棗鄉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棗香已然飄向農戶的心中,成為茌平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注腳。王吉貴從根源為民謀福祉,在實現棗林建設的同時培養了棗鄉人才,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正因為王吉貴堅持從培育到開花結果都親自上陣,八年如一日扎根棗林,探索出了“品種+技術+人才+機制”的四維振興路經,圓鈴大棗得以稱為茌平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
2025年4月30日,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吉貴載譽歸來紀念。史奎華 攝
從濕地中壯大的“一脈綠色”
2014年底,王吉貴調任茌平區國有廣平林場書記、場長。在這里,他承擔起林場生態恢復、濕地保護和推進茌平金牛湖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的重任。上任不久,由于聊城市黑龍江路東延線將貫穿廣平林場,王吉貴心急如焚,他想:“如果按照方案的規定,黑龍江路東延不僅會占據林廠的國家公益林,更將林場懶腰切斷,而且后續將會帶來生態環境的持續破壞,這對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和生態保護的修復將帶來不利的后果。”作為林場的守護者,王吉貴自然是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他親自整理資料,向上級部門如實匯報情況,最終使黑龍江路東延線修改了方案,整體南移60米,確保了林場的生態穩定。此刻,王吉貴心里的石頭才落了地。他說:“人老了,還有樹在,有林子在,這是一筆社會的財富。
”在林場,王吉貴將濕地保護貫徹執行到方方面面,收回對外承包的土地1200畝,植樹6萬余株,在林場的土地上種植各類樹木涵養生態環境,修繕道路12公里……走進林場,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王吉貴勞心勞力的身影,他真正熱愛這一片林場,也將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扛在自己肩頭。2019年12月25日,金牛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通過國家林草局的驗收,在王吉貴的帶領下,林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米5000個,林場里的生物資源豐富,每年有上萬只珍貴鳥類來此繁衍棲息,林場變成了茌平區綠色空間的重要載體。從一而終,不忘初心,王吉貴在林場的濕地上繼續踐行他愛生態、護環境的理念,用年輪刻錄初心,以年復一年地堅守,讓每棵樹都成為會呼吸的固定資產,與生態興則生活美的夙愿同行。
從“苗圃壯苗”到“棗鄉佳木”,從“濕地綠脈”到“生態長城”,王吉貴三重身份的變遷,恰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微觀映射。他以“一苗”筑基產業振興,用“一樹”激活人才引擎,借“一綠”重構生態版圖。在苗圃中他是一株壯苗,孕育產業振興;在棗林中他是一棵棗樹,讓甜棗掛滿致富枝頭;在濕地里他是一抹綠色,將綠水青山寫成民生答卷。(文/夏榮云攝影/史奎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