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在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的,并在4月9日宣布 對不采取報復行動的75個國家暫停實施“對等關稅”90天,稅率降至10%。
而對中國,也在4月9日這天宣布加征關稅的數字達到125%,加上今年早些時候加征的20%,就是145%了。
從4月9日到現在已經20天了,我們都知道貨物從亞洲和歐洲運抵美國基本上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正常來說,五月份的美國將會面臨兩件事情:
其一是到達美國的貨物價格都因為關稅價格上漲。
其二是可能更為重要的,到達美國的貨物量將會大幅減少,美國將會進入庫存消耗階段。
根據美國加州長灘港的CEO 馬里奧.科爾德羅的說法,他預計5月4日到5月10日這個星期到港的船舶數量將會比去年同期下降44%!
這簡直是一場大型的社會經濟學實驗,如果美國進口的貨物大幅下降,而進口的貨物價格也因為關稅上漲了,將會對美國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要知道,美國又不是中國,制造業產能的建設是沒有那么快的,因此從外國進口的貨物,是沒有辦法短時間內用本土的產能彌補上的。
總之,全世界都在等待著看這場大型實驗的結果,而被實驗對象則是選出了特朗普的美國人民。
我覺得走勢會是這樣:
1:五月份美國進口貨物量大幅下降,會造成美國社會物價上漲,同時還會造成美國運輸物流業等產業的就業直接受到影響,你想貨物運輸量下降了,不少貨車司機不就沒活干了,對倉庫的需求也下降了,就可能導致原本想租倉庫的計劃就不執行了。
在壓力之下,特朗普政府預計將會繼續豁免一些從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
像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國就已經宣布暫時不對從中國進口的智能手機加征對等關稅,而2024年智能手機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第一大商品,對美國出口金額在2500億人民幣以上,超過了服裝,主要是蘋果手機。
同時在這一天宣布暫時豁免對等關稅的,還有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電腦,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合計金額超過2300億人民幣。
2:中美第三方貿易通道會逐漸建立,對于全球很多商人和國家來說,這是重大歷史機遇
全世界的商人已經敏感的預知到了這一點,
因此從四月份開始,中國--第三方國家--美國的新出口通路會逐漸建立,因為預期關稅會帶來美國市場價格和中國出口價格之間的巨大價格差,將會導致全世界的商人都會開始做第三方轉口貿易。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貿易網,即使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中斷了,但實際上中國制造的商品還有一百多條通過第三方跳轉的通路到達美國。
因此對世界各國的商人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我們可以從一些數字發現出端倪,4月15日開幕的第137屆廣交會,簡直是出乎意料的熱鬧,境外采購商人數大幅增長。
根據主辦方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15日17時,境外采購商本屆累計線下參會64530人,同比增長8.9%,到會人數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也就是說,第一天就涌入了六萬多境外采購商。
截至4月19日,廣交會已有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148585名境外采購商到會,較去年同期增長20.2%!
而根據新華社廣州4月27日電,廣交會承辦方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信息顯示,截至27日,已有來自全球219個國家和地區的224372名境外采購商到會,創同期歷史新高。
要知道,廣交會總共分三期,不同的主題,
第一期“先進制造”是4月15-19日,
第二期“品質家居”是2025年4月23-27日,
第三期“美好生活”是5月1-5日,
這才剛剛兩期呢,居然就有22.44萬名境外采購商來了。
我于是查詢了疫情之前2019年的數字,根據《廣州日報》的報道,
2019年同期的春季廣交會(廣交會每年春秋有兩次),也是當年5月5日閉幕,
就有來自213個國家(地區)的境外采購商19.55萬人參加本次廣交會。
今年按照這個架勢,才兩期結束就已經22.4萬人多了,等三期全部結束后境外采購商人數預計會遠遠超過2019年同期的19.545萬人。
從這個有意思的數據,我覺得一定是發生了什么特別的事情,才會讓境外采購商們如此的熱情,畢竟專門坐飛機來中國可是很大的成本啊,
我在廣州住的酒店,廣交會開幕后價格就翻了一倍,所以到廣州旅游的朋友,記得避開4月中旬到5月初的廣交會,酒店貴不說,還不好訂,到處都滿房。
我大膽的認為是全世界的商人看到了當中美之間的中間商的巨大機遇。
其實當年也有個地方因為當了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中間商而富裕起來,那就是中國香港。
金庸2016年冬為香港博物館金庸館撰寫了開館前言《此心安處是吾鄉》,發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紀念小冊子上,當時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金庸最后一次提筆,沒想到一語成讖,
全文不長,他回憶了1948年從上海到香港的感覺有點像是“到了鄉下”,全文如下:
“我的故鄉是浙江海寧。那里是我的出生地,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接受啟蒙教育和完成中學學業的地方。我畢業后去上海,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來到香港,當時才二十多歲。初來乍到,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話也不懂的廣東話。還鬧出一個笑話,我初到埠,坐上白牌車,說去餐館,司機先生卻載了我去差館(警署)。
當時的香港在經濟上、生活上、文化上還比較落后,有點到了鄉下地方的感覺。不過一般香港人坦誠直爽、重視信用、說話可靠,我很快就喜歡了他們,覺得香港的人際關系比上海好。
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幾達七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里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我親身見證了,香港隨著工商業的繁榮興旺,逐漸成為國際大都會。我也親眼看到,改革開放為國家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宋朝蘇東坡當年遠離故鄉到嶺南,曾在一首《定風波》詞里寫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對香港來說,我也是一個移民。我來到香港,住的很是心安。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給予的,我感激香港,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視為我的第二故鄉。我珍惜在這里的美好時光,愿意好好愛護她,盡我的能力回報她。
五年前,曾德成先生代表香港政府同我會面,提議設立金庸館,我當時表示萬萬不敢當。經他耐心解釋和誠懇勸說后,只好慚愧接受了。我很感謝許多讀者對我小說的喜愛和熱情。他們已經待我太好了。我能為大家做點事,很樂意,也是應該的。
謹向曾德成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為設立金庸館努力的諸多朋友、專業人士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其實當年中國和西方的貿易規模和金額,哪有今天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規模驚人啊,但是就已經足夠讓香港的幾百萬人富裕起來走向繁榮了。
那么今天特朗普的政策,造成中美的直接貿易出現斷崖式下降,這中間留出來的巨大貿易規模,將是全世界商人們多么大的機遇。
不只是當年的香港,2018年-2024年的中美貿易戰,尤其是越南,墨西哥這兩個國家從中獲益巨大,有的對美出口產能轉移到了這些地區,還有各種轉口貿易業,他們等于從中收取了過路費。
以中國對越南出口為例,2018年為838.997億美元,到了2024年為1618.89億美元,幾乎翻了一倍(92.955%)。
再說作為美國三大貿易伙伴之一的墨西哥,2018年我國對墨西哥出口是440.14億美元,到了2024年變成了902.316億美元,居然增長了105%!
另外其實臺灣也是中美貿易戰的受益者,有的對美出口產能就直接從大陸搬回了臺灣。
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的出口,2018年為486.467億美元,到了2024年變成了751.885億美元,對臺灣出口居然也增長了54.56%。
我同時也查詢了是美國三大貿易伙伴之一的加拿大,
2018年我國對加拿大出口是351.6億美元,到了2024年變成464.425億美元,增長了32.1%,我猜測應該也有些轉口貿易的東西,只是不明顯。
當然這些地方尤其是越南和墨西哥現在也被美國政府重點盯上了,因此這次商人們試圖建立的新通路還會增加其他國家,我覺得很多國家應該好好抓住這個機遇,比如像歐洲的匈牙利,塞爾維亞,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南亞,中東國家等等,完全可以承接組裝產能,或者做轉口貿易。
因此我們到時候可以看下4月,5月,6月單月的中國出口數據按照國家分類看看會有什么有趣的變化。
再說一次我的觀點,就是三句話:
1:美國不只是對付中國不容易,對付其他國家的關稅戰也不會輕松
美國現在是在和全世界開戰,但全球很多國家經濟狀況現在就不好,美國還想讓別人讓渡利益給自己,哪有那么簡單。
就拿日本來說,由于日本經濟規模大,世界第四,美國目前把日本列為首批主要貿易協議談判的國家之一。
而日本經濟這兩年處于比較差的情況,2024年經濟增長竟然只有0.1%,
由于經濟的疲軟,日元也處于貶值下行通道,以至于2024年日本旅游業因為日元貶值爆火了一把,海外游客數量大增,2024年日本來自海外游客的旅游收入增長了50%多。旅游業成為了日本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2024年日本來自海外游客的旅游業收入居然僅次于汽車出口。
而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增速預計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日本人均GDP在2022年被韓國超過,又在2024年被臺灣超過了。
美國希望通過關稅談判從日本身上撈好處,但是日本在自身經濟都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對美國的貿易談判還能讓渡多少經濟利益出去呢?
影視劇里面都有流氓對商家收保護費的情節,但是如果商家經營狀況就是不好,流氓的恐嚇效果也不會太好。
越想越覺得特朗普政府對全球同時打關稅戰實在是不明智,
應該仔細認真的了解各國各地區的不同實際情況,
搞清楚誰是肥肉,誰是沒啥肉的排骨,誰心理上最愿意對美國妥協,誰是難啃的骨頭,誰當前經濟比較好有較大經濟利益讓渡空間,誰當前經濟比較困難自顧都不暇,難以對美國讓渡更多利益,再單獨各個擊破。
比如我覺得對美國來說,臺灣就是最好的擊破對象。
2: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貿易網,中國和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在貿易,美國阻止不了
即使中美直接貿易大幅下降,但仍舊會大量通過第三方管道進行貿易,美國沒有管控所有貿易通道的能力,因為這本身很難,
中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全球總共就大約200來個國家地區,竟然有150多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也就是說別人和中國的貿易往來規模才是最大的,那別人有什么動機為了美國利益而一起對付中國,大量損失自己的利益呢?
更何況,美國的這種企圖還會面臨中國的阻止。
3:不只是2018-2024年的中美貿易戰,而是整個人類歷史都證明了擁有強大的制造業是很難的事情
比如要制造業回歸美國,那就需要做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比如完善的基礎設施,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和相關人才,
要有充足的資本投入而且很多情況下是不計回報的持續投入,
還要有完整的產業鏈聚集等等。
就拿人才來說吧,搞制造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現在全球很多制造業最頂尖最龐大的人才群體就在中國,比如高鐵,無人機,5G,新能源汽車,光伏,造船等等。
想一下中國當年搞工業化的時候,前三十年是大量的從海外挖了幾千名一流華人人才回國,像錢學森就是從美國回來的,再比如強五之父陸孝彭就是1949年從英國回來的,同時向蘇聯學習,從蘇聯引進幾千名技術專家轉移技術。
改革開放后我國是大量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留學學習先進技術,同時極力歡迎外企帶著技術來投資,用我們的市場換取西方先進技術,也極力的邀請西方科學家來華交流和工作等。
而美國現在你看,有像中國當年那樣做嗎?
有向中國大量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科技嗎?有大量挖角中國頂尖制造業人才嗎?老實說如果美國人用加州大house + 美國綠卡+ 高薪 +不用996的誘惑來挖中國軍工,無人機,通信設備,高鐵,造船等領域的工程師和優秀技工,我覺得會有不少人想去。
美國不僅不像中國當年這么做,甚至還去懷疑迫害美國高校里面的華人教授,導致這幾年發生了華人頂尖科學家回國潮,我這里就不舉例子了。
這種事情,就好比是中國大量迫害懷疑在華工作的外國技術人員,外國教授,用各種調查逼迫他們回國,這顯然不利于本國發展。
再比如要產業鏈聚集,
大量產業中國最大最完整,就比如一個煙花產業,中國的產量就占了全球差不多90%,高鐵列車產量,造船產量等等也占了世界一大半,你想搞完整的產業鏈,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中國招商引資讓中國企業去美國投資,讓美國的產業鏈更完整。你想一下,當年中國為了工業化,是不是在各行各業引進外資搞合資學習各種管理和技術?
而美國現在還極力對中國投資施加各種限制。
再比如制造業尤其是高度復雜的制造業,投資回報周期可能會很長,
比如民航客機C919是2007年2月立項的,首次交付航司是到2022年12月了,長達近16年,這就是中國首次擁有噴氣式民航大飛機的時間跨度,因此美國如果要在各行各業重新建立制造能力,也需要國家政策長期扶持有連續性。
而現在沒有看到美國有這方面的完整的,獲得兩黨支持的長遠規劃。
總之你如果把2025年5月的美國,和去年,前年的美國比較,你不會覺得它在再工業化的幾個基礎方面有什么可喜的變化,如果連基礎都沒有變化,整個大廈怎么又會很快建成呢?
往期文章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