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鶴亭,1956年補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南昌起義中的安徽籍將領。
1905年,聶鶴亭出生于皖西北平原阜陽縣南鄉(今屬阜南縣)一富裕農民家庭,幼年家境優渥,7歲入私塾讀書,12歲因家道中落輟學務農,后經姐夫資助,16歲考入安慶皖江師范專科學校體育系。
在皖江師范期間,聶鶴亭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并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認識到“體育救國”與“讀書救國”局限性的他,轉而投身學生運動,成為學生運動的先鋒和組織領導者之一。
1924年畢業后,聶鶴亭擔任了一段時間的中學體育教員,同年秋即考入江西陸軍講武堂接受軍事訓練。
1926年初,他參加國民革命軍,6月又到廣東,加入了大名鼎鼎,被世人譽為“鐵軍”的葉挺獨立團。
由于在北伐中作戰英勇、表現突出,他半個月被提拔為班長,兩個月即被提拔為排長。當時其部下,還包括后來成為共和國大將的粟裕,聶鶴亭當班長時,粟裕是班里的戰士,聶鶴亭升任排長時,粟裕升為班長。
此外令聶鶴亭意想不到的是,當時他所屬營的營長,就是當年在皖江師范時同他志同道合,常找他談論讀書心得和時事政治的許繼慎。
中國工農紅軍早期杰出將領、軍事家 許繼慎
經許繼慎介紹,他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聶鶴亭參與了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起義。這也成為他戎馬生涯中的光輝一筆。
彼時,葉挺獨立團已改為第4軍25師73團,駐在南潯鐵路線上的馬回嶺。
起義軍首先攻占馬回嶺車站,截斷九江通往南昌的鐵路與電訊交通,隨后向南昌進發,73團擔任全師后衛掩護。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0余支(挺),子彈70余萬發,大炮數門。
當日下午,73團全部、75團3個營以及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
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與已占領南昌城的朱德、賀龍、葉挺領導的部隊會合,起義計劃勝利完成。
8月3日,部隊按預定計劃撤出南昌,南下廣東,向東江進發。73團仍為后衛,掩護全軍撤退。
部隊行至會昌一帶,遭遇前來堵截的錢大鈞部。由于8月2日才抵達南昌,沒趕上戰斗,憋足了勁要在南下途中多打幾個勝仗的聶鶴亭,一展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的雄姿,在會昌一戰中成功殲滅了錢大釣的第18師、第2師和新編第1師,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更重要的是為起義軍南下掃除了一大障礙。
富有傳奇色彩的是,經過一場如此激烈的戰斗,聶鶴亭竟然沒有受傷。也正是在這次戰斗中,聶鶴亭升任六連連長。
在后來的長汀和潮州戰斗中,他又多次力克強敵,立下不朽戰功。
不過由于敵我力量差距懸殊,再加上缺乏經驗,孤軍南下廣東,兩次分兵等原因,南昌起義沒能組織力量重新北伐,原定目標沒有完成,從這個角度上講,起義還是失敗了。
起義失敗后,聶鶴亭又輾轉到達廣州,參加了廣州起義,時任指揮部參謀。
廣州起義后,他又曾返回皖北家鄉從事地下工作。直到1929年,皖北地下組織遭敵人破壞,聶鶴亭前往上海找到了黨組織負責人周恩來,被周恩來派往江西井岡山根據地。
1930年,聶鶴亭在會昌找到朱毛紅軍,并見到了聶榮臻、粟裕等南昌起義的老戰友。此時的粟裕已經當上了團長,但見到聶鶴亭,還是立即迎上去喊了聲“老排長”。
而后,聶鶴亭歷任紅四軍軍部團級參謀、紅四軍第12師第35團副團長、第11師33團團長。
1930年10月至1934年7月,蔣介石對蘇區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五次大“圍剿”。
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聶鶴亭率35團奮勇殺敵,大膽穿插,截住敵援,如此才有了龍崗山下粟裕部活捉敵軍主將張輝瓚的勝利。
第二次反“圍剿”戰斗中,聶鶴亭身先士卒,率33團沖鋒在前,從正面對敵發起猛攻,成功突破并沖垮了敵人防線,戰斗中聶鶴亭右臂負傷,被敵子彈洞穿,但他仍繼續指揮戰斗,直到勝利。
第三次反“圍剿”戰斗中,聶鶴亭率全團追戰中,左胸骨中彈,再次手術。
1932年,他升任紅四軍參謀長,參加紅軍東征,殲滅敵49師,解放閩南重鎮漳州,擴大了紅軍影響力。此時的他,已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紅軍高級指揮員。
不過1934年10月中旬,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北上長征。
長征中,聶鶴亭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1935年,他作為紅一軍團第一師代理參謀長,率部強渡烏江天險。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封鎖,他指揮部隊利用竹筏搭建“五保險船”,成功突破烏江防線,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通道。
此外,他在西征戰役中協助彭德懷制定作戰計劃,攻克會寧、同心城等戰略要地,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奠定了基礎。
抗戰期間,聶鶴亭到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軍區任參謀長,參與指揮多次反“掃蕩”作戰,1940年8月又參加百團大戰,在3個半月的連續作戰中,聶鶴亭率領晉察冀軍區部隊作戰330多次,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1945年,他代表晉察冀軍區參加黨的“七大”,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解放戰爭中,他轉戰東北,歷任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等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遼沈戰役期間,他未經請示接受國民黨暫編53師“起義”。此舉雖加速了沈陽解放,但也因違反紀律遭到羅榮桓批評。
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裝甲兵副司令員,并于1951年1月率坦克部隊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5年,人民解放軍大授銜時,聶鶴亭被評為中將。但他覺得評低了,自己應該是個上將。為此,他直闖羅榮桓辦公室,大鬧總政治部,當面質問羅榮桓。
此舉惹得一向寬厚待人的羅榮桓罕見發火,提出先不給他授銜。
個中緣由,《羅榮桓傳》在提及羅帥主持的1955年大授銜工作時曾提及:“有一位曾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干部,歷任重要職務,但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上屢有失當,進城以后,又犯有不服從組織分配的錯誤。”
后來,聶鶴亭作了檢討,經中央綜合慎重考慮,1956年,才又補授其中將軍銜。
1961年至1965年,他又任工程兵副司令員。
1971年3月13日,聶鶴亭病逝,自此走完戎馬一生。
素材來源:
[1]姜從山,劉蘭芳,劉林.聶鶴亭將軍的不平凡經歷[J].江淮文史,1997,(06):45-51.
[2]魏鳳霞.開國中將聶鶴亭的戎馬人生[J].黨史縱橫,2017,(07):47-51.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歡迎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