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的廚房警鐘:別再這樣洗雞肉了!
你以為自己在保持衛生,其實卻在悄悄“培養病菌”——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澳洲本地媒體和專家聯手發出的嚴正警告:千萬別再用水沖洗生雞肉!
在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不少華人家庭每天都在重復一個習以為常的廚房動作:把雞肉買回來,用清水沖一沖,以為這樣能“洗凈細菌”,做飯更安心。
但實際上,這一動作非但沒起到清潔作用,反而可能大大提高了你被病菌感染的風險。
為什么雞肉不能洗?越洗越臟!
據澳媒《7News》報道,大量澳洲居民在處理生雞肉時存在誤區——他們不知道,沖洗生雞肉反而會將肉中的病菌擴散到廚房各個角落。
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這些細菌在水流沖洗過程中,會隨著飛濺的水滴傳播到案板、刀具、水槽甚至你的衣物上。
你以為是“洗凈”,其實是“灑毒”。
為此,澳洲不少大型超市和肉類零售商,已經在雞肉包裝上標注:“請勿清洗生雞肉”。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靠“火”殺菌
真正安全的處理方式,是使用高溫消毒。
記住以下幾點:
處理雞肉前,可用沸水快速燙煮,進行初步殺菌;
烹飪時務必確保雞肉完全熟透,切勿半生不熟;
接觸過生雞肉的廚具、案板、手套等都要徹底清洗;
生雞肉冷藏時必須用密封包裝,避免接觸其他食材。
食物中毒真實案例,警鐘已響
澳洲并非孤例,新西蘭研究發現,約90%的市售雞肉在包裝時就已帶菌,每年因此住院的患者接近600人。
美國疾控中心也曾報告,每年約有4800萬人因食源性疾病患病,其中不少都與雞肉相關,超過3000人因此死亡。
澳洲本土也曾發生嚴重事件。
在布里斯班一家頗受歡迎的越南餐廳內,8名顧客就餐后感到不適,被確診為沙門氏菌中毒。
衛生人員調查后發現,餐廳廚房衛生條件堪憂:水槽下堆放著未處理的生雞肉,桌面上還躺著一只帶血絲的生鴿子。沙門氏菌從生肉擴散至所有廚房區域,導致多人中毒送醫。
這不僅是一場食物安全事故,更是對家庭廚房操作的沉重警示。
沙門氏菌:隱藏在你餐桌的“隱形殺手”
感染沙門氏菌后,通常潛伏12至24小時,輕則腹瀉嘔吐,重則發高燒、脫水,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兒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常見癥狀包括:
劇烈腹痛、惡心、頭暈、發燒;
每天腹瀉7~8次;
病程持續3~5天,嚴重者需住院治療。
菜、魚、蟹也不能亂洗:這些處理方法要記牢
不僅是雞肉,其他食材的清洗也有講究,方法不對,不僅營養打折,還可能吃出問題。
1. 花菜、葉菜等蔬菜
清水沖洗不夠徹底,特別是花菜這類結構緊密的蔬菜,極易藏蟲藏農藥。
建議使用小蘇打或食鹽水浸泡10分鐘,再用清水沖凈。這樣能有效分解農藥殘留。
2. 生魚
很多人習慣用清水沖洗生魚,但這樣處理腥味依然頑固。
正確做法是:將魚泡在冷水中,加2勺醋,靜置1小時后去鱗清洗。這樣不僅能去腥,還能保持魚肉細膩口感。
3. 海蟹和貝類
海蟹體內常含殘渣和細菌。
先刷凈外殼,再放入淡鹽水中讓其“吐沙”,期間需反復換水。
貝類則可以加幾滴香油“引誘”其張口排沙,效果立竿見影。
廚房里看似簡單的“洗一洗”,可能就是打開病菌入侵通道的鑰匙。
不要低估一個噴濺水花的傳播力,也不要以為只靠“感覺干凈”就等于安全。
遠離誤區,守護健康,從不洗生雞肉開始。
今天下廚前,不妨回想一下:
你有沒有把雞肉洗了?
你有沒有和家人共用那臺“既下載游戲又查銀行賬單”的電腦?
有時候,“多此一舉”的動作,才是風險最大的盲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