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詩人筆下的“空山新雨”“小橋流水”;江南,是林俊杰歌里“圈圈圓圓圈圈”唱出的漣漪;江南,是每個人心中關于溫柔的終極想象,是生活的一萬次“春和景明”。
那些關于青瓦白墻、櫓聲槳影的碎片,在日常中發酵成一種“集體鄉愁”——春天,怎能不下江南?
于是,悅游在這個春日前往南潯,特別奉上一份「南潯CITY GUIDE 城市地圖」,探索江南旅行的無限可能。
悅游每一次推出CITY GUIDE旅行指南,都會由以資深旅行編輯、本地達人、旅行作家和專業攝影師等組成的行業專家團隊,參與編寫和審核,為指南的每一項把關,兼顧不同群體的路線偏好,開發獨到小眾的在地體驗,用專業視野,構建獨屬于每座城市的獨特氣息。
那么,請跟隨我們的腳步,開啟一場難忘的江南之旅吧。
- 壹 -
南|尋|,|南|潯
“不到南潯,怎知江南?”
南潯,這座被大運河滋養的江南水鄉,擁有無數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千年農耕智慧、湖筆書寫春秋、繅絲非遺工藝、南潯三道茶……文化與文明交匯,在河網交織的肌理里,緩緩流淌。
而南潯重點開展的多項「研學之旅」,讓古老的文明煥發新生。南潯的三個驛站——和孚荻港、善璉湖筆小鎮、南潯古鎮,如同三闋平仄相間的宋詞,在水鄉的宣紙上暈染出不同的韻腳。從荻港漁莊的魚桑文化體驗,到善璉湖筆廠的筆尖春秋,再到南潯古鎮的搖櫓慢時光,這些獨一無二的體驗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文化旅游感受,也訴說著與眾不同的南潯意境與生活美學。
- 貳 -
和|孚|荻|港
如果說,南潯是江南掌心的一滴墨,那「和孚荻港」便是墨色里洇開的活態畫卷——它藏在苕溪流域的河港深處,百條港汊如銀線穿針,將2000畝桑基魚塘連綴成翡翠棋盤,塘中云影徘徊,基上桑枝拂風,連空氣里都飄著桑葉的清苦與河水的腥甜。
如果你是清晨抵達荻港古村,恭喜你,成功找到了現實人間的“桃花源記”——
荻港古村里,蜿蜒的石板路曲徑通幽,沿路是一戶戶古樸的商鋪老宅,空氣里彌漫著蒸糕的淡淡清香,阿姨們坐在門口一邊閑聊一邊摘菜,驚鴻一瞥的蠡窗雕花里,仍能窺見舊日風華。
文化 | 一元茶館
沿著石板路一直往里走,你會邂逅一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一元茶館」。店如其名,一杯茶只賣一元錢,點上一杯,茶客們可以坐在這里待上一整天。茶館原名聚華園,建于1896年,其實更早之前,這里的茶水只賣5毛錢一杯,到了2011年,在茶客們的一再要求下,掌柜才把茶水漲到一元錢。
如今,現在的茶館掌柜是年過八十的潘平福爺爺,店里還有一位幫忙的老伙計,是75歲的聾啞人章爺爺。五顏六色的熱水瓶排成彩虹陣,鐵鉤上懸著的老式桿秤微微晃蕩,茶館的另一角擺放著一張理發椅,那是潘爺爺為了“養活”茶館,特設的“老式理發店”,剪發15元修面5元,雖然工具簡單,但老茶客們也都愛來,感受老手藝的魅力。
于是茶館里往往一邊是茶香氤氳,茶客們聊得海闊天空;一邊則是潘老板神情專注,一言不發,彎著腰,仔仔細細地替客人在修面剃發。
茶館仿佛一座微型的歷史博物館,將溫柔的舊時光放慢并珍藏。
體驗 | 桑基魚塘
荻港另一個“活的博物館”,便是「桑基魚塘」。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已延續2500余年。在流淌的歲月里,它講述著大地的生態史詩。游客們在這里,可以親眼看到漁民如何采桑喂魚,天氣合適時,還可以卷起褲腿下塘捕魚、親手采桑葚......感受江南農耕文明最鮮活的注腳。
體驗 | 非遺里的中國陳列館
穿過桑林深處的青石板巷,荻港景區還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寓教于樂的研學體驗項目。作為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線下延伸體驗場館,以及我國首座展示全國各省份重要非遺文化的展示館,「非遺里的中國陳列館」將節目中出現的所有非遺作品打包入館、活態呈現。目前,非遺館里陳列著81位非遺傳承人的160多件非遺作品。
陳列館開設的「非遺工坊」更是通過沉浸式的體驗方式,為游客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非遺體驗。蠶絲扇制作、手工香牌創作、魚骨畫與蚌殼畫創作、漆扇工藝體驗、植物拓印等等,游客們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傳承千年的非遺智慧。
美食 | 荻港非遺陳家菜
玩得累了,荻港的鮮味美食是最好的轉場。在荻港,“陳家菜”作為官邸私家菜,也已經傳承了近百年,荻港陳家菜烹飪技藝,也已成為第六批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可謂一個傳奇。
最初,這道菜是由陳果夫的家廚施慶生創作的,施慶生憑借對食材的深刻理解,練就了一身精湛的燒魚技藝,并在陳果夫的悉心指導下,最終形成了以魚為核心的20多道陳家特色菜肴。生漢肉餅子外酥里嫩,爛糊鱔絲鮮嫩滑爽,水鄉魚圓更是美味非凡……這些菜肴不僅代表著荻港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更融入了當地獨特的“魚文化”歷史,每一口都是荻港的專屬韻味。
- 叁 -
善|璉|湖|筆
如果說和孚荻港是一首自然的綠意詩篇,那么善璉湖筆小鎮則是一幅常看常新的水墨丹青——運河水是流動的墨汁,青石板是鋪展的宣紙,連風穿過街巷時,都帶著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在這里,每一塊磚都刻著筆墨的故事,每一道工序都在續寫千年的文明。
文化 | 善璉湖筆廠
推開湖筆廠的大門,墨香混著竹篾的清苦撲面而來。128道工序在晨光里次第展開,最動人的是水盆車間的“擇筆”場景:匠人們坐在木盆前,指尖如游魚般在冷水中穿梭,將杭嘉湖平原的山羊毛逐根梳理。
轉過廊角,結頭工坊的絲線在光影里翻飛。老匠人的手指在筆桿上纏繞如蝶:“當年趙孟頫嫌筆頭不夠緊實,讓筆工拆了重制,這手藝就這么傳了七百年。”她手邊的湘妃竹筆桿上,新刻的“蘭亭序”字跡還帶著竹屑,與玻璃柜里的明代“小紫穎”湖筆遙相呼應——那支曾作為貢品的筆桿上,“施文用”的刻痕歷經六百年仍清晰如昨,仿佛能看見古人揮毫時的衣袂翻飛。
老街WALK |善璉老街-善璉湖筆街
從善璉湖筆廠出發,不過幾百米便是善璉老街。古老的建筑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兩旁,白墻黑瓦,飛檐翹角,老字號的幌子隨風輕晃,那木質的門窗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路過湖筆店鋪,能看見學徒打磨筆桿,刨刀削下的湘妃竹屑落滿青石板,時間仿佛被無限放緩,緩到可以看清細碎的紋路。偶爾抬頭與路過的街坊用吳語寒暄,尾音里還帶著水盆浸泡過的濕潤感。
“老街Walk”還會途經「永欣寺」,寺內的蒙公祠供奉著湖筆祖師蒙恬,相傳他在善璉“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創制毛筆,其夫人卜香蓮則首創水盆制筆之法。香案前的長明燈終年不熄,映著墻上《筆祖蒙恬傳》的壁畫,其中“筆諫秦王”的場景尤為動人:蒙恬手握狼毫,筆尖滴落的墨汁化作山河地圖,仿佛在訴說筆墨與文明的共生。
后院的筆冢碑是文人的精神圣地。智永禪師“退筆成冢”的故事在這里有了具象化的表達:碑前的石罐里堆滿禿筆,罐口生長的藤蔓蜿蜒如狂草,碑刻上“筆落驚風雨”五字被歲月磨得發亮,卻依然力透石背。每當寺鐘敲響,聲波掠過殿前的筆架形香爐,煙霧便順著運河飄向遠方,像是給千年之外的文人墨客捎去一聲問候。
文化 | 湖筆文化館
這場老街Walk的終點是湖筆街,是湖筆文化館,也是古今穿梭的隧道。湖筆文化館中,鎮館之寶“天官賜福”筆在暖光中蘇醒,象牙筆桿上的鎏金牡丹綻放著乾隆年間的華貴,筆帽頂端的紅寶石映著窗外的玉蘭,仿佛將故宮的月光也收進了筆尖。隔壁的體驗區里,孩子們穿著藍布衫學“結頭”,當他們用自己制作的湖筆寫下“永”字,墨汁在毛邊紙上洇開的瞬間,墨汁滲入毛穎的沙沙聲,像是千年之前智永禪師“退筆冢”的回響。
- 肆 -
南|潯|古|鎮
“人人盡說江南好,一路南尋到南潯”。
南潯古鎮,應該是很多熱愛江南水鄉文化旅行者的“白月光”。因為它的商業化氣息相對沒有那么重,烏瓦白墻,河畔人家。百間樓的晨光是被櫓聲搖醒的,赭紅色的船篷劃過水面,將兩岸白墻黛瓦的倒影揉成碎玉。廊檐下的燈籠還在輕輕搖晃,早起的婦人在河埠頭浣衣,棒槌起落間,水花濺濕了石縫里的苔衣。
坐在搖櫓船中緩緩前行,就窺見了江南最生動最本真的生活。
建筑 |百間樓
百間樓是來到南潯古鎮不容錯過的美景,也是江南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在還有很多原住民在內生活。
百間樓建筑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是時任禮部尚書董鳳和侍女所建。因有樓百余間,得名百間樓。百間樓的建筑風格獨特,其火山壁是這里的一大特色。既有琵琶式山墻,也有三折馬頭墻。
無論是三疊式的封火墻, 還是拱形的過街券洞門、水柱廊檐。或是百姓住家忙碌的身影,都在靜靜的河面留下了美麗的倒影。領略“百間樓”風情的最佳時刻,是黃昏,落日余暉溫和的光線將木柵欄的影子拖得老長, 烏瓦粉墻也漸漸有了暖意;各商家放著煮茶爐臺及蔬果小食的小桌擺到了河埠小碼頭上,招攬著路過的游人;主人家有的在河邊忙著洗衣裳,有的在開鍋炒菜做飯......別有一番風味。
建筑|名人故居古宅
清末民初時期的南潯,可謂是商賈富甲天下,于是這里的建筑風格也融合了明清建筑和民國西洋風,一個個名人商賈故居古宅,都擁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同時兼具深厚底蘊。比如:小蓮莊,作為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這里有著蓮池曲橋、亭臺樓閣,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張石銘舊宅,則以其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和玻璃雕著稱,被譽為“江南第一民宅”。
漫步此間,游客可以感受到大氣磅礴與江南婉約的交織。
美食|舌尖上的鄉愁
江南的熨帖,從一碗面開始。剛過11點,狀元樓和龍鳳面館已經人聲鼎沸,坐在古樸的小桌前,等待老板娘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雙交面——爆魚與燜肉在面湯里交相輝映,面條吸飽了醬汁,每一口都是江南的豐饒。潯蹄在老恒和料酒與冰糖的燉煮中變得酥爛,筷子輕挑即脫骨,色澤紅亮如瑪瑙。定勝糕的模具是梨木雕成的元寶形,蒸制時撒上桂花,出籠時“定勝”二字在熱氣中若隱若現。傳說南宋百姓用這種糕點犒勞韓世忠的軍隊,如今它仍是學子考前必吃的“開運糕”。
美食|南潯三道茶
午后的春蘭茶室飄來風枵湯的甜香,第一道茶用糯米鍋巴加糖泡制,寓意“甜一年”。茶湯里的桂花浮起,恍若西子湖畔的月光。第二道熏豆茶是咸鮮的交響:熏豆、胡蘿卜干、白芝麻在青瓷碗里沉浮,喝一口,仿佛能聽見秋天的荻港漁莊里,曬秋的竹匾與竹篙碰撞的聲響。第三道清茶選用安吉白茶,茶葉在玻璃杯中舒展如蓮,回甘里藏著江南人的含蓄與堅韌。
體驗|搖櫓船
暮色中的十字港碼頭,搖櫓船的燈籠次第亮起。船娘哼唱著《太湖美》,竹篙輕點,小船劃入水墨畫卷。穿過通津橋,兩岸的馬頭墻在水面投下參差的影,船頭的漣漪也許會驚醒躲在蓮葉下的錦鯉。當船行至小蓮莊,月光正落在“凈香詩窟”的琉璃瓦上,導游指著對岸的西式洋樓:“那里曾是張石銘接待洋商的舞廳,當年的留聲機還在旋轉。”船尾的浪花里,中西合璧的倒影在波光中破碎又重生。
ENDING
由于篇幅限制,南潯的CITYGUIDE我們重點介紹了善璉湖筆小鎮、和孚荻港、南潯古鎮三個地方。但實際上,南潯值得探尋的還有很多,就好像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半闋未寫完的江南,每個人無論來多少次南潯,都依然會保留對南潯的下一次期待。
掃描二維碼,開啟南潯之旅
本二維碼跳轉至第三方購票平臺,相關服務與責任均由承辦方承擔,悅游雜志不參與運營亦不承擔任何責任。
策劃/悅游編輯部
監制/Shawn Ong
編輯 / Mia郭欣媛
作者 / 謝Richard
插畫 / Ricky
圖片來源 / 小紅書博主@Zaki侃爺、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