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才女眾多,張愛玲,蕭紅,蘇青,林徽因等人各領風騷,后人對她們的評價也不一而足。
但是有這么一個女人,她不光才華橫溢,思想獨到,清麗脫俗,并且還有其他才女遠不能及的成就:
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職業撰稿人,中國女子學校校長;民國時期第一才女;中國金融界女子資本家。
這個有著眾多殊榮的女人就是呂碧城。
呂碧城,原名呂賢錫,字遁夫,號明因。1883年出生在安徽旌德一個書香門第家。
童年時呂碧城是十分幸福的,家庭顯赫,父母疼愛,5歲能對對聯,7歲能作畫,12歲那年寫的詩便讓眾多文人驚嘆不已。
呂碧城12歲那年,父親呂鳳岐猝然病逝。她無憂無慮的生活徹底結束。因為家中只有四個女兒,并無男丁,族人們便霸占了父親留下的家產,將她們母女四人趕出家門。
當時年少的呂碧城出乎意料的淡定,她立馬給父親生前的好友及弟子寫信,讓他們出面幫忙,在眾人調解下,她們母女才有立身之地。
此事過后,原與呂碧城訂有婚姻的汪家,面對年紀輕輕便擁有如此魄力的呂碧城,讓他們起了戒心,認定以后她必不會安心相夫教子,于是便提出解除婚約。呂碧城與母親不愿過度爭執,于是便答應下來。
隨后她跟隨母親與姐妹投到天津舅舅嚴鳳笙家。在舅舅家那幾年,她們受盡了寄人籬下帶來的白眼與奚落。期間她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立志要出人頭地。
在舅舅家居住期間,大姐和二姐相繼嫁人,家中只剩她們母女三人,有親戚對她們感到不滿,竟唆使匪徒將母親和小妹二人劫持,匆亂之下,母女二人喝下毒藥,幸虧被人救下,才得以活了下來。
這一件件事情的發生,都在呂碧城心里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1903年,因舅舅不同意她想去天津女子學校讀書的請求,呂碧城一氣之下逃出家門,奔赴天津,再不愿忍受茍且度日的痛苦。
就這樣,一個家道中落的富家女,只身一人踏上了天津的土地,在這里,她得到了自由,釋放了自己的才華,正式開啟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呂碧城來到天津,舉目無親,萬般無奈之下,她給舅舅蜀中方秘書的夫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懇切,希望她能幫助自己。
陰差陽錯之下,這封信到了《大公報》的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了。英斂之讀罷之后,被信中斐然得文采所打動,禁不住連連稱贊。
了解到呂碧城窘迫的條件,他親自登門拜訪,邀請她到報館內居住,并受聘為《大公報》第一名女編輯。
至此,這位才女正式登上人生輝煌的第一步。
呂碧城的才華在《大公報》得到充分的發揮,她在上面發表的詩詞歌賦,以及宣揚女子解放及女子教育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培養了一代女革命家,給《大公報》帶來很多讀者。
1904年春天,有一位“梳著大背頭,身穿軍裝”的女人拜訪她,交談中呂碧城才發現拜訪者竟是大名鼎鼎的女俠秋瑾。秋瑾被呂碧城宣揚的“女性解放”言論打動,親自上門探討,兩人相見如故,交談甚歡,被人合稱“民國雙女俠”。
1907年7月,秋瑾因聯絡起義的消息泄露而被逮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至死不屈,在當月15日被害,年僅32歲。
秋瑾遇難后,無人敢去給她收尸,只有呂碧城派下人到紹興給她收殮,暫放在臥龍山下,并葬在西湖邊上。
她還用英文寫了篇《革命女俠秋瑾傳》在海外發表,優美的文筆,轟動整個歐美。
那時期,袁世凱向政府提出“廢除科舉,創辦學校”的提議,于是政府想開辦一個女子學校,在英斂之的推薦之下,袁世凱讀了呂碧城的一些作品后,當即決定由呂碧城擔任女子學校的校長,而那時呂碧城只有二十出頭。
后來,袁世凱在身邊人的魅惑下有了稱帝之心。呂碧城曾對其表達過自己的態度與想法,但均被忽視,面對“換湯不換藥”的政治局勢,呂碧城冷靜分析形勢利弊,急流勇退,自動退出轉而投身商界,開始從事外貿生意。
呂碧城干一行像一行,生意場上的她有膽有識,會英語,懂管理,具有女性獨特的魅力,再加上之前積攢得人脈資源,生意做的生風水起。短短幾年間便積累了大量財富。
有了錢以后的呂碧城十分懂得取悅自己,她熱衷于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她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方建造一棟豪宅,并花大量資金去裝飾,恍如歐洲城堡;在美國旅行,總是租住最豪華得酒店,穿最時髦的衣服,像一個貴族公主一般。她出門赴宴,穿著高檔禮服,從不重樣。她曾經在美國最豪華的酒店居住長達6個月時間,而高昂的價格,令當地有錢人居住不敢超過7天。
呂碧城高貴,才華橫溢,最終卻一生未嫁,孤然老去。
其實,呂碧城的一生中有眾多的追求者,并且都是大名鼎鼎,舉足輕重的人物。
第一位追求者便是她一生中第一個伯樂-《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當時呂碧城由于工作的原因與英斂之來往頻繁,英斂之對呂碧城十分欣賞,彼時英斂之36歲,家庭生活幸福,但是自從呂碧城出現后,他控制不住內心的騷動,隔三初五便去拜訪她,并且在短時間內帶她將天津名流認識了個遍,正是英斂之,將呂碧城的朋友圈帶到了更高層次。
時間一長,英斂之的夫人便發現了其中端倪,他的妻子是皇族愛新覺羅氏,為人端淑賢惠,天性好強,知曉丈夫的心意后,便“自覺”退出,離開天津去北京讀書了。
天性聰慧的呂碧城自然很快明白英斂之對自己的微妙變化,以及他夫人做出的退讓,女權思想至上的她是不會接受這一切的,于是不久后便借口回家探親,離開了英斂之。
這段感情還未盛開便已敗亡。
另一個背景強大的追求者便是國家元首袁世凱。袁世凱自結識呂碧城后,便對其實行了全方面保護。
秋瑾遇難后,呂碧城為其收尸一事被人舉報,說呂碧城與其一伍,具有造反之心。袁世凱大怒:“若有書信來往就是同黨,那我豈不是也成了亂黨?”在袁世凱的庇護下,呂碧城安然無損。
面對袁世凱的屢次告白,呂碧城十分清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均完美拒絕,并將兩人的關系化為純潔的工作友誼,她成為袁世凱得貼身秘書,袁世凱十分尊重她的建議。
當然,最廣為后人流傳的便是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對呂碧城的一片癡情。
袁克文在當時是標準的“高富帥”,父親是總統袁世凱,自己長相高大帥氣,傳聞他死后,有一千多個鐘情于他的女子自愿系上白頭繩而前來哭奠守靈,由此可見他的魅力有多大。不光長得帥,這枚“小鮮肉”還十分有才華,6歲識字、7歲讀史、10歲能文、15歲作詩,18歲任清朝法務部副部長。
袁克文與呂碧城相識后,傾慕不已,在事業上多次幫助呂碧城,還常常為呂碧城填詞寫詩,眼底的情意一展無遺,然而,面對袁公子的一片深情,呂碧城還是清醒的
“袁家公子哥兒,只適合在歡場中偎紅倚翠罷了。”
她那長長的追慕者名單中,還有清末名士易實甫、風云大儒梁啟超、反清志士汪精衛等,但由于種種原因,愛情之花均未完美開放。
“過于清高,不放一人在眼中”,是嚴復對呂碧城的評價。
當時,呂碧城看好的人選有三人,分別是梁啟超,汪精衛,汪榮寶,但均已成婚,從此她便孤身一人過得逍遙自在。
1929年呂碧城獨自一人游歷歐洲,一次在英國倫敦街頭,
“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云臺君之佛學小冊”,呂碧城的反應令人匪夷所思:“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師之教,每晨持誦彌尊圣號十聲,即所謂十念法。此為學佛之始。”然后,第二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法名“曼智”。
就這樣,無數男人的女神皈依佛門了。
1943年,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病逝。去世前,她將自己2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佛寺,并留下遺言:
“遺體火化,把骨灰和人面粉為小丸,拋人海中,供魚吞食”
她的骨灰按照她的遺愿,由一位僧人駕一艘小船,在誦經中灑入了海中。
呂碧城逝世之后,各界精英人士紛紛悼念。這位數百年難一遇的女權倡導者,民國第一才女就此逝世,但是她一生不凡的事跡卻被后位廣為傳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