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姑蘇文人沈復于瓦灶繩床間提筆寫就《浮生六記》,將布衣夫妻的日常煙火釀成傳世情書;百年后,這部“中國最美情書”乘昆劇之翼,于世界文化遺產滄浪亭中翩然復蘇。5月1日晚間起,作為國內首部沉浸式戲曲創新之作,園林版昆劇《浮生六記》再次以蘇州滄浪亭的亭臺水榭為天然舞臺,帶領觀眾穿越歷史時空、走進文學殿堂,在月影蘭香間重溫沈復與妻子蕓娘“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江南愛情畫卷。
當昆曲的婉轉水磨腔,漫過滄浪亭的曲徑回廊,讓這座千年園林蝶變為立體詩箋。觀眾無需正襟危坐于劇場,而是隨演員步履流轉于園林深處,漫步于藝術長廊。作為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重點劇目,園林版昆劇《浮生六記》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來持續引發熱潮,從傳統劇場舞臺“一桌二椅”“唱念做打”的模式出發,以“文學+實景”的創新架構打破藝術邊界,讓藝術瑰寶與江南勝景實現跨界對話,已成為姑蘇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
“滄浪亭就像是為這出戲定做的一個舞臺,在這出戲中,沈復和蕓娘便是在滄浪亭中走過一生的。”編劇周眠表示。作為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集古、靜、雅、樸于一身,曾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拜訪,北宋歐陽修更是提筆寫下“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清乾隆年間,沈復曾居于蘇州滄浪亭畔,在《浮生六記》里有一段描寫他于中秋佳節攜家人去滄浪亭“走月亮”的情景,這也是蕓娘所憶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行至面水軒,但聞“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的吟唱隨波蕩漾;駐足假山畔,蕓娘巧手烹茶的裊裊煙痕氤氳成畫……園林版昆劇《浮生六記》在亭臺水榭間全景式展現蘇式生活的詩意與煙火氣。觀眾可隨演員移步換景,在江南的月影廊檐下感受沈復夫婦二十三載相濡以沫的質樸浪漫,在虛實交織中體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姑蘇美學盛宴,蘇式生活的詩意與煙火在虛實交錯中渾然一體。
據悉,此次復排的園林版昆劇《浮生六記》由蘇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集團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演出。作為昆曲發源地專業院團,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堅持古老的傳統樣式,純正的昆劇風貌,繼“傳”字輩之后,相繼培養“繼、承、弘、揚、振”五代蘇州昆劇人。園林版昆劇《浮生六記》由蘇州昆劇院“揚”字輩國家一級演員沈國芳領銜主演,攜“振”字輩青年演員以當代視角重繹經典。“滄浪亭本身就是沈復時代的生活場域,當觀眾在園林中與角色同頻呼吸,文學經典便不再是紙上的文字,而是可觸摸的文化記憶。”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工作人員表示。
江南時報記者 姬傳濤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