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徐悲鴻譽為“中國現代花鳥第一人”,他一方面繼承著中國藝術的傳統,又有嶺南畫派創新精神,融會新舊,在大傳統中力圖把畫藝現代化。他就是嶺南畫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趙少昂。
為紀念趙少昂誕辰120周年,推廣嶺南畫派藝術,梳理嶺南藝脈,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于4月29日特別推出“嶺南逸韻 妙合自然——趙少昂藝術展”。
“嶺南逸韻 妙合自然——趙少昂藝術展”宣傳海報。
趙少昂(1905—1998),原名垣,字叔儀,生于廣東省番禺縣沙園里(今屬廣州),肖蛇,生于“中和節”(農歷二月初一)。天資聰穎,喜愛觀察。自幼學畫,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讀完三年私塾后,邊打工邊學畫,后報名高奇峰的“美學館”正式學習,成為“天風七子”之一。其藝術風格鮮明,藝術追求純粹,為嶺南畫派藝術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20世紀的中國花鳥畫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海內外享有盛譽。1930年,他的作品《白孔雀》在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同年在廣州創立畫館“嶺南藝苑”,收授門徒。他44歲之前主要活動于廣州,1948年移居香港。他在嶺南文化的滋養下成為繼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之后,推動嶺南畫派發展壯大的重要人物之一。
趙少昂注重體悟自然,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所繪作品意趣橫生,與自然相妙合。他常用的印章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既是他學古的佐證,又是他信奉追求的藝術理念。他的繪畫題材涉獵廣泛,花鳥、走獸、山水兼有,均充滿了濃濃的嶺南地域氣息。徐悲鴻曾為其題詩:“畫派南天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爛漫春光艷羨深”。
為契合此次展覽“妙合自然”的主題,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正門水池、大堂都進行了相應氛圍的布置。展廳以青色為主色調,序廳以《群魚逐落花》為元素制作的動態投影墻,游魚從八方聚集而來,寓意賓朋從四面八方匯聚一堂,共同來紀念趙少昂誕辰120周年。而展廳的另一端,則是以《月夜猿啼》為背景的吊簾,地面同樣是游魚環繞,一輪明月貫穿兩幅畫面,處處相契合。
趙少昂作品《月夜猿啼》。
趙少昂的花鳥畫,靈活生動,形象逼真,其“一筆之功”“以色賦形”是其繪畫中的一大特色。他專注繪畫對象的姿態神情,善于捕捉禽鳥的瞬間動態,善于營造美的意境,將中西技法運用其中,畫面肆意灑脫而不失細節,結構嚴謹而頗具韻致。
趙少昂花鳥畫作品《秋林黃葉晚霜嚴》。
他的走獸畫生動有趣,惟妙惟肖,形神兼具。得高奇峰之真傳,注重刻畫對象獨特的性靈。他曾強調:“畫走獸要威而不兇,猛而不惡”。其走獸畫得力于對物象的細微觀察和精準的寫形能力,他擅于營造畫面氛圍,將自然之趣巧妙地融入畫中。
趙少昂走獸畫作品《長嘯》。
他的山水畫注重“師法自然”。“師古人”進而“師造化”的歷程在他的山水畫中尤有體現。1943年,他獲聘后方重慶國立藝專教授,赴職途中經過桂林,被此地美景吸引而駐足寫生,開始將傳統題材轉化為當下所見。1948年之后的香港時期,他常常將寫生稿再次創作,夕陽與光是他此時關注的重點,弱化了線條,而呈現出了水彩畫式的表達方式。
趙少昂山水畫作品《秋帆圖》。
展覽主要以花鳥、走獸、山水三部分呈現,除了展示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藏的趙少昂代表作,還輔助陳列趙少昂常用印章、作品集、照片及其藝術年表,較全面、較詳盡地展示了趙少昂的藝術理念、風格及其藝術歷程。
展訊——
嶺南逸韻 妙合自然——趙少昂藝術展
時間:4月29日—6月30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三樓6、7號館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通訊員 穗藝博宣
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