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水下60多米處的隧道空間,悶熱潮濕,耳邊不時有機械的低鳴聲,崇太長江隧道“領航號”盾構機長羅剛騎著電瓶車在隧道內穿行,臉龐上很快汗涔涔。過去的一年,羅剛數百次在這個地下空間這樣穿行。
羅剛
目前,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盾構掘進突破6公里。在地下,記者看到隧道空間的初步形態。安裝好管片和箱涵的隧道空間就像一個毛胚房,圓弧狀的穹頂撐起開闊空間,腳下的箱涵拼接成平直的水泥地,兩側墻體安裝有縱向的直線照明燈帶和環向的五彩裝飾燈帶,已經掘出的6公里空間向南延伸至視線盡頭。羅剛帶領記者向盾構機所在方向行進,感受科技帶來的震撼與魅力。
行進至隧道內6公里左右,到達盾尾位置。我們也終于得見這個“江底巨龍”的真面目。“領航號”盾構機全長128米,主機重約2600噸,刀盤直徑15.4米,是世界高鐵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
羅剛身穿工作制服,戴著安全帽,在盾體處密布的配套設備間穿行,對盾構機的關鍵設備進行巡查。“盾構主驅動減速機的油位每天都要檢查,油位就算在停機的時候也要保持在一半以上。”羅剛叮囑盾構施工人員。盾構機主驅動減速機是盾構核心動力系統的“心臟部件”,為盾構掘進提供動力,它的油位控制是保障設備長效運行的關鍵環節。
此外,羅剛對隧道內部中繼泵站、自動化管片拼裝機等環節和設備也進行了巡查。最后,他進入盾構機主控室,在主控室最前端的操作臺前,兩名盾構司機緊盯著多個盾構參數顯示屏和掘進實時影像。羅剛迅速看完這些參數,對盾構機目前的掘進速度、扭矩、推力、環數等信息了然于心。“盾構機智能化較高,以自主掘進為主,我們負責的工作主要是以值守和監測為主,如果有突發異常情況,需要人為去分析、判斷和處置。”羅剛介紹。
作為盾構機長,羅剛管理著盾構司機和盾構的一切工作。“復雜的地質條件,盾構掘進對精度超高的要求,這些都是操控盾構時需要面臨的挑戰。”首次擔任盾構司機,對羅剛最大的挑戰是操作盾構始發和接收。盾構機如果無法精準進入預先標定的洞門,會導致掘進軸線偏離事先設計的軌跡,甚至無法接收出洞,后果十分嚴重。羅剛前期對盾構整體情況、地質情況等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進出洞門時,借助測量數據,及時調整盾構掘進參數和姿態,將誤差控制在毫米級,順利完成掘進工作。
今年31歲的羅剛有著近十年的盾構工作經驗,一路從設備部員到盾構機長,他不斷汲取盾構知識,快速成長。
2022年10月,羅剛進入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項目部,擔任設備部副部長,來到崇明廟鎮萬安村駐扎。2022年12月底,崇太長江隧道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很快,時年28歲的羅剛被任命為盾構機長,開始迎接更大挑戰。
崇太長江隧道是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滬渝蓉高鐵滬寧段)的關鍵、控制性、咽喉工程,是全線唯一一座超過10千米的隧道,“領航號”盾構機需在長江底部復雜的環境中獨頭掘進11.3255公里,承受0.9兆帕水壓(相當于90米水深壓力),并確保高鐵軌道高程(即垂直方向的高度)與設計高程之間的偏差不超過每公里1毫米(約一枚硬幣厚度)。盾構機下線之前,羅剛和同事輾轉到鄭州、杭州等地,把關“領航號”盾構機的生產質量。全程見證“領航號”的誕生,讓羅剛更了解這臺盾構。2024年4月29日,“領航號”盾構機正式從崇明廟鎮萬安村始發。
與盾構打交道近十年,羅剛親眼見證行業變遷。他剛入行時,我國盾構開始由依賴國外進口逐漸轉向自主研發。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地鐵和海底隧道的需求激增,這為中國盾構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如今,盾構機不僅由我國自主研發,智能化進程也不斷加快。“領航號”盾構機搭載中鐵隧道局專家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掘進系統”,融合自動控制技術與動態決策優化技術,實現“領航號”盾構機自主掘進與精準糾偏,以及泥水環流系統的全自動化運行,以“有人值守 無人操作”的方式自主掘進。
“領航號”盾構主司機陳沖與羅剛一同進入崇太長江隧道項目工作,是一起成長的“戰友”。在他眼中,羅剛是一個細節控。“盾構機刀具磨損到一定程度時,需要更換刀具。每次羅剛都來到現場,親自測量、記錄數據,幾乎盯控全程。”陳沖介紹。
盾構掘進難免會遇到特殊情況,掘進狀態偶有異常。盾構司機在無法精準把控時,會第一時間尋求羅剛的幫助。“比如有時會停滯,羅剛可以比較快地找出問題根源,他可以快速分析研判,給出解決方案,有他在,我們很安心。”
在羅剛的帶領下,“領航號”以平均每天8到14環的速度向前掘進,書寫世界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高鐵越江隧道的新篇章。
前陣子,“領航號”順利穿越長江刀鱭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抵達長江江心。目前,盾構機正在向更深處掘進,最深處可達長江水下89米。“隨著水壓增高,對倉壓的控制、泥水環流、通風管理等都是考驗。”“領航號”盾構機主驅動采用國際領先的“指型+VD”設計,承壓能力留足富余空間。不過盾構以何種狀態掘進通過,取決于羅剛和他團隊的判斷。
一年中,羅剛回鄉探親僅有兩次,這個“五一”假期他也依舊不停工,奔波在盾構施工的一線。聚少離多,難免讓家人有些怨言,不過更多的還是理解和支持。“我的家人也覺得我的工作比較有意義。我和家人約定好了,這條高鐵通車后,我帶他們從成都直接乘坐高鐵來生態島游玩。”
超過半天的采訪時間,記者注意到,盡管30歲出頭的羅剛外表尚未完全褪去青澀,然而整個過程神情沉穩從容,表述時邏輯清晰,面對記者無法理解的專業知識,不厭其煩地解釋,波瀾不驚的外表掩蓋不住一名中國技術管理人的低調風格和高度的專業自信。
隧道向前延伸的每一米,背后都是無數個像羅剛這樣的勞動者在黑暗中的奮戰和堅守,“五一”是屬于勞動者的節日,致敬所有勞動者。
記者:蔣曉燕;部分攝影:黃天奇
編輯:顧佳麗
責編:李琳、顧佳麗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