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順眼請點個關注~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說到中國書法名家,第一個想到的,大概率是“書圣”王羲之,不過王羲之著名的“東床快婿”的典故,其中另外一個主角,他的老丈人郗鑒也是書法名家,被稱贊為“草書卓絕”,有《災禍鐵》流傳于世,這一點知道的人可能就沒那么多了。
而且郗鑒不像王羲之,掛著個“右軍將軍”的名頭,實際上一輩子沒打過仗,郗鑒是當時名將,一生跌宕起伏,身經百戰,說是死人堆里爬出來的,都不為過。
郗鑒是東漢末年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郗慮算是曹操的鐵桿之一,他構陷過孔融,親手拿到拜曹操為魏公的詔書,又與華歆一起抓走了伏皇后。不過沒等到曹操稱王,郗慮就被罷官,家道迅速中落。
到郗鑒這一輩,郗家只能靠耕作為生,但家中傳下來不少書籍,郗鑒在種地之余,博覽群書,在當地頗有名氣。
成年后,趙王司馬倫征辟郗鑒為屬官,郗鑒察覺到司馬倫有篡位的心思后,就稱病辭官。
301年,司馬倫篡位,大封手下,郗鑒閉門不出,不與往日同僚結交,到司馬倫被推翻后,郗鑒才再次響應朝廷征辟,做到了中書侍郎。
后來東海王司馬越和大將軍茍晞都看上了郗鑒的才華,要征辟他到自己手下為官,郗鑒認為司馬越和茍晞不和,不肯接受任何一方的征辟。
311年,漢趙大軍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郗鑒在混亂中,被乞活軍首領陳午俘虜。陳午仰慕郗鑒的名望,想要推舉他為首領,郗鑒不肯,尋了個機會,逃出了軍營。
從洛陽返回老家山東,當地的士族都聽說過郗鑒的名望,紛紛送錢送糧。當年北方大饑荒,郗鑒將得到的饋贈都分給了自家親朋和家鄉老弱,靠他接濟活命的人,足有上千人。
眼看著動亂漸漸波及山東,人們都不敢待在家里,大家便推舉郗鑒為主,數千人一起跟著郗鑒,退入到嶧山(現在山東鄒城境內)。嶧山海拔不足千米,因為《尚書·禹貢》中"嶧陽孤桐"的典故,頗有名氣,此時則成為北方漢人最后的堡壘之一。
聽說郗鑒在山東站穩了腳跟,江左的司馬睿派遣使者,冊封郗鑒為龍驤將軍、兗州刺史。但長安的晉愍帝和并州的劉琨都委任了自己的親信擔任兗州刺史,再加上割據泰山郡的另外一個流民帥徐龕,以及在河南河北擁兵甚多的石勒,山東一地戰事不息,混亂不堪。嶧山中耕地不足,百姓們要去抓捕野外的老鼠和麻雀充饑。
哪怕境遇如此窘迫,史載郗鑒"收合離散,撫安饑困",他一邊跟周邊勢力作戰,一邊安撫百姓招攬流民,短短數年間,這個最初僅千余人的塢堡,竟吸納流民至數萬眾。
流民軍是那個時期特有的一種軍事武裝,最強的一支就是著名的“乞活軍”,從名字就能看出,這種軍事集團,希望能從胡人的屠殺、門閥的壓榨和其他各路亂軍中能夠生存,求的是亂世之中的一條活路,不同于不同于門閥私兵對主人的絕對忠誠,流民集團維系的核心是維持生存的隱形契約。只要郗鑒能夠給他們生存空間,流民們就會奉上性命和忠誠。
胡人和江東朝廷對流民軍的態度基本都是“可用可殺”,能拉攏就拉攏,拉不了就發兵攻殺,比如乞活軍就有一支歸屬到了后趙麾下。但大多流民家鄉淪陷,都是受胡人所為,所以天然就跟漢趙和前趙等政權有對抗,愿意歸攏到又能打又有威望的漢人首領麾下,所以郗鑒的影響力逐步增強。江左朝廷的真實老大之一王導就曾親筆寫信拉攏郗鑒,稱贊他“擁勁卒,據要沖,實江東之藩屏”。
322年,后趙國力強盛,山東淪陷,郗鑒被迫引著自己的流民軍南下,退守至合肥。
雖然郗鑒此時也需要江南在后方做后盾,但江南有一股勢力對他的需求也越發迫切,那就是皇帝。“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很明顯的說明了皇權旁落,東晉朝政實際上是世家大族把持,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想要扶持親信,結果王敦直接起兵造反,強行逼著皇帝流放了親信,軟禁了皇帝,讓司馬睿憂憤而死。
做到這份上,王敦居然一沒當皇帝,二沒被降罪!可見當時江東朝廷中,幾大世家互相牽制,都不怎么把皇帝放在眼里。
這種時候,擁有兵權和威望的郗鑒出現在江北,讓司馬睿和后即位的晉明帝司馬紹都如獲至寶,司馬睿加封郗鑒為領軍將軍,司馬紹則更大方,任命郗鑒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假節。這樣郗鑒領兵在外,就能跟建康朝廷南北呼應,免得再次出現叛亂時,連個平叛的部隊都找不到。
王敦自然不肯,他直接以朝廷名義,升郗鑒為尚書令,讓他去建康做官,脫離流民軍。
郗鑒去建康途中,在姑孰拜見了王敦,二人產生了激烈地爭執,王敦試圖拉攏郗鑒到自己陣營,郗鑒則表明態度,“大丈夫潔身北面侍君,謹守三綱之義,怎么可以偷生而變節”。王敦將郗鑒扣留下來,其黨羽還多次攛掇王敦殺死郗鑒,但郗鑒名頭老大,好歹也是北方世家出身,王敦不能無緣無故動手誅殺,扣留多日后,還是將郗鑒放走。
郗鑒一到朝廷,就跟晉明帝商議平滅王敦的事宜。
324年,王敦再次叛亂,黨羽錢鳳直撲建康。朝廷上都勸晉明帝趁著亂軍還沒有完全集結的時機,帶著建康所有兵馬來一波突襲,郗鑒力勸不可,他認為王敦叛軍人多,卻在上次叛亂時,失去了江南人心,只要拖延戰事,叛軍士氣自然下降。
晉明帝采納了郗鑒的建議,命他以尚書令的身份,統御平叛各路兵馬。郗鑒一邊指揮建康城的防御,一邊派人到江北,勸說其他流民帥南下勤王。有了郗鑒的穿針引線,上次王敦造反時,觀望不前的流民帥蘇峻和劉遐一起發兵。建康兵力充足,晉明帝親自出馬,數次交鋒大勝叛軍,平定了這場叛亂。
平叛后,郗鑒受封為高平侯,晉明帝對他極為信任,朝廷大小事情都找他咨詢。但這樣一來,郗鑒就成為江南士族,尤其是王導等人的眼中釘。
325年,郗鑒被封為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離開了朝廷,前往廣陵鎮守。
同年,晉明帝病逝,郗鑒與王導、溫嶠、庾亮等人接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晉成帝司馬衍。郗鑒因此晉升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在王敦之亂中立下大功的蘇峻,當年在戰后升任冠軍將軍、歷陽內史、使持節,爵位邵陵公,還在郗鑒之上,很明顯,這是江南士族想要拉攏蘇峻,成為流民帥中獨立于郗鑒之外的另一個山頭。
蘇峻借助士族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麾下精銳數量擴充至萬余人,他坐鎮歷陽,控制了建康上游門戶,在朝廷中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新掌權的中書令庾亮對蘇峻極為顧忌,認為蘇峻早晚會成為朝廷的禍患。
327年,庾亮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決心強行征召蘇峻入朝,認為哪怕蘇峻造反,也是當前的小禍,免得蘇峻再發育幾年,成為第二個王敦。
蘇峻認為庾亮這廝對他不懷好意,便請求去青州做個郡守,試探朝廷的意圖。庾亮不肯,堅持要蘇峻到建康上任大司農。蘇峻確認庾亮的心思后,暴怒道:“臺城那幫人說我要謀反,我還能活么?我寧愿站在山上看法庭,不愿意站在法庭看山上!”他聯絡了祖約,二人以討伐庾亮為名,出兵攻打建康。
庾亮一開始認為自己對付蘇峻手拿把掐,先后拒絕了溫嶠和郗鑒出兵相助的建議,想要憑自己的能力鎮壓叛亂,再以如此軍功,徹底壓住朝堂上其他大臣。
然后,叛軍勢如破竹攻破了建康以及臺城,朝廷百官大多被俘,成了叛軍的俘虜,叛軍驅使官員和家眷做勞役,哀嚎之聲傳遍建康內外。晉成帝也落入了叛軍之手,蘇峻和祖約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大赦天下,掌管朝廷政務。
庾亮腿腳靈便得很,扔掉了皇帝,一個人凄凄惶惶跑到了尋陽,依附溫嶠。他以庾太后的名義發布詔書,稱蘇峻和祖約是逆賊,升郗鑒為司空,其他地方重鎮官員也各有升遷。
升官是好事,但郗鑒鎮守的廣陵與后趙接壤,平時都靠著大后方做心理支撐,驀然間朝廷沒了,廣陵城內的軍民一時間都慌了神,紛紛建議郗鑒放棄廣陵前往江南。
郗鑒不肯,他設立祭壇,對天盟誓,慷慨陳詞間,三軍士氣大振,再不提放棄廣陵之事。郗鑒與庾亮和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發兵鎮壓叛軍。郗鑒留下部分兵馬后,引軍渡江,駐扎在京口,修筑大業壘吸引叛軍兵力。
328年,雖然守御大業壘的將領不靠譜,被叛軍圍攻后,棄營逃走,但蘇峻醉酒后,興致勃發,就帶了幾名騎兵突襲陶侃大軍,不成功后意圖撤退,被追兵擲矛,落馬后被殺。蘇峻暴斃直接導致叛軍崩潰,陶侃等人連戰連勝,擊潰了剩余的叛軍,平定了這場綿延一年有余的叛亂。
叛亂結束后,郗鑒向朝廷提議,經營京口為藩籬。京口就是現在的鎮江,雖然現在是魚米之鄉,但當時還是一片荒地,野獸頻繁出沒,孫權就有事沒事到京口打獵。
正因為如此,京口歸屬東晉,卻不受門閥看重,郗鑒以此為根基,吸引了許多江北的流民軍和零散的流民前往京口,郗鑒給這些人分配田地,組織開荒和軍事訓練,逐步的讓京口成為軍事重鎮。
另外京口牽連三吳之地,三吳是南方士族的老巢,朝堂上“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執掌大權,南方士族又握有經濟和土地,雙方的利益糾葛和爭端日益激烈,郗鑒以京口之地,震懾三吳,并允許他麾下的流民軍保留北方郡望,對北方流民減免商稅,一定程度允許以北方習俗處理民間訴訟,這些舉措讓流民軍內部越發團結,也始終沒有融入江南,京口流民"雖居南土,不忘北音"。
331年,稱帝的石勒窺伺江南,發兵侵擾東南諸郡,郗鑒坐鎮京口,將后趙兵馬擊退,被加封為揚州都督。此時的郗鑒已經是所有流民軍在東晉朝堂的代表,在政局中的影響力日益加深。
東晉朝堂一開始是“王與馬共天下”,王家勢力甚至勝過了皇帝,王敦失利后,王家衰落,但皇權也沒有振作起來,王家、庾家為首的大世家一起把持朝政,山頭諸多,內斗不止。
王導身為開國元勛,歷經叛亂不倒,蘇峻失敗后,他立即上奏請求嘉獎在最后時刻投降的叛軍將領,雖然他的建議被溫嶠駁回,卻也吸引到了這些將領的好感。只是這幫將領遠不足以支撐王導,他還需要一個更加重量級的盟友。
王導找到了郗鑒,流民帥得到了朝堂的盟友。畢竟早在十年之前,郗鑒就選中了“東床快婿”王羲之,王導堂兄王曠的兒子,早早的與王家搭上了線。
毗鄰建康,坐擁強兵,不插手朝堂,讓郗鑒在東晉的政治中顯得頗為超然,他強大的實力也讓任何試圖搞“大動作”的人,必須先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行事。
332年,威望和兵權達到頂峰的陶侃被封為大將軍,并賜予了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陶侃是寒門出身,一生都被門閥打壓,他想要起兵廢掉王導,清理朝堂那些不靠譜的門閥,郗鑒得知后,寫信力勸,讓陶侃收回了這個念頭。
陶侃病逝后,庾亮繼任為征西將軍,兼江州、荊州和豫州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軍事,掌控建康上游。庾家就是踩著王家,成為東晉頭號門閥的,庾亮與王導的矛盾同樣由來已久,掌握兵權后,庾亮同樣有了起兵攻打建康,逼迫王導下臺的念頭。他寫信給郗鑒征求意見,信中歷數王導的種種過失,承諾成功后,將給流民帥們大加封賞。郗鑒堅決拒絕了庾亮,為了表明態度,郗鑒暗中調撥一路兵馬,突兀的出現在建康城外不遠,以武力手段震懾住了雙方。
在郗鑒的反對下,庾亮無可奈何的放棄了對王家動手。
339年,郗鑒病重,庾亮和三吳士族都想要插手流民軍,郗鑒先是散布自己病重將死,等庾亮和三吳士族都各有動作時,突然現身眾人面前,以數十年威望鎮住了京口城中的暗流涌動。
這個最后的計謀讓郗鑒能夠從容安排身后之事,他舉薦昔年與自己并稱“兗州八伯”,早早南下,在東晉朝廷為官的蔡謨接替徐州刺史的官職,將府中事務交給同為流民帥的劉遐,舉薦自己的侄子郗邁為兗州刺史。
郗鑒將京口發展起來后的數年時間中,朝堂上士族門閥的斗爭稍稍放緩,讓數年間經歷了兩次大動蕩的東晉能夠維持安定,郗鑒居功至偉。
正如后人稱贊他,“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為郗公乎!”
值得一提的是,郗鑒雖然一生忙于軍務和政治,但他對子孫的教育也相當出色。長子郗愔做了幾年長史和太守,又在家隱居十余年,四五十歲的時候再次被征召入朝,擔任輔國將軍、會稽內史,之后遷任平北將軍、都督五州軍事、假節,鎮守京口,年近七十時朝廷任命他為司空,郗愔堅決拒絕,七十二歲病逝家中。
郗鑒次子郗曇成年后在王導身邊擔任秘書郎,后遷任中書侍郎、御史中丞,三十八歲的時候,擔任北中郎將、都督五州軍事、領徐州和兗州刺史、假節,鎮守下邳,不過豫州刺史攻打前燕時,郗曇因病退兵,導致前線戰敗,被降為建威將軍,郗曇病重而死。
郗鑒的長孫郗超年輕的時候就看好桓溫,加入了桓溫的幕府,逐步升為大司馬參軍,是桓溫手下頭幾號親信之一,也是桓溫的謀主,正是他推動桓溫行廢立之事,明確了朝中權臣的地位?;笢爻D暌娫谕?,郗超擔任中書侍郎,代表桓溫坐鎮朝廷,百官都畏懼他的權勢。謝安曾經和王坦之拜見郗超,從白天等到晚上,王坦之不耐煩要走,謝安死死拉住:“你就不能為了自己的性命,再忍一忍么?”
桓溫死后,郗超擔任司徒左長史,但因為母親病逝,回家守喪,守喪期滿后不久病逝,年僅四十二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郗鑒在京口訓練出來的流民軍,穩定了東晉的政局,數十年后,謝玄在謝安的支持下,將流民軍加以整合,組建出歷史上著名的“北府兵”。正是北府兵的驍勇善戰,讓東晉打贏了淝水之戰,劉裕也依靠北府兵的勢力崛起,建立起了強橫一時的劉宋政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