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境爆發戰爭,印度采取自殺式方式,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結果卻以潰敗收場。
后來,印度軍事專家和歷史學者在談到這一刻骨銘心的軍事失敗時,將責任都歸咎于時任總理尼赫魯的決策失誤。
“我們士兵手里什么都沒有,因為尼赫魯,我們徹底潰敗。”印度空軍退役軍官丹齊爾·基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出了這次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要在毫不準備的情況下發起戰爭?這要追溯到尼赫魯推行的“前進政策”,是他的野心、固執和盲目自信為自己釀造了這杯苦酒。
尼赫魯當政期間,在中印邊境地區,印度政府不顧中國的外交警告,持續推進軍事據點的建設,并支持西藏叛亂分子。
這種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最終導致了中印雙方的武裝沖突;特別是在1959年達賴喇嘛逃往印度后,尼赫魯政府更是變本加厲,在邊境地區頻繁挑釁。
其實,在印度政府內部,尼赫魯的這種冒進政策,也存在諸多質疑聲音,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薩達爾·帕特爾就曾明確警告尼赫魯不要輕舉妄動。
當時,印度在對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采取的軍事行動中,饒幸在一些沖突中取得了勝利,導致尼赫魯自信心爆棚,錯誤地認為中國軍隊可能也不過如此。
所以,他根本聽不進薩達爾·帕特爾的警告,相反,還以帕特爾“健康原因”為由,解除了他的職務,這樣一來,印度政府內部就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
事實是,中國軍隊的實力跟巴基斯坦等國家相比,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中國陸軍是世界最強的部隊之一,曾戰勝過美國軍隊,豈能與他周邊國家的軍隊相提并論。
在他準備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的前夕,印度軍方在裝備準備時發現,他們的軍隊武器、補給等都存在嚴重不足,不足以支撐這場戰爭。
尼赫魯在接到這份補充裝備和補給的報告后,隨手就把它扔在一邊,完全沒有引起重視,仍然我行我素。
不僅如此,他還下令,要求印度空軍不得介入這次戰爭,他的這個決定,后來被印度軍事專家認為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關鍵原因。
1962年10月20日,印度軍隊首先在中印邊境發起挑釁,并發起了一輪大規模入侵,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很快,雙方的軍事實力就凸顯無遺,印度軍隊因裝備不足和準備不充分,在戰場上處于絕對劣勢,僅僅32天,部隊就遭遇了慘重失敗,傷亡人數遠超中方。
戰爭中,印度軍隊第7旅、第62旅等多個精銳部隊被殲滅或嚴重損失,共有近4000名官兵被俘,這在印度現代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戰爭結束后,尼赫魯也不得不承認決策失誤,但他試圖為禁止空軍參戰詭辯,稱這是為了維護印度的“不結盟”聲譽。
這種解釋難以令人信服,因為在戰爭爆發前,印度已經尋求美國的軍事援助,實際上已經損害了不結盟政策,這更像是在為自己的錯誤決策開脫。
這場戰爭的失敗,嚴重打擊了印度軍隊的士氣,也動搖了印度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給印度政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