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然而,法律服務市場魚龍混雜,律所與法律咨詢公司界限模糊,有些人因難以分辨兩者陷入服務糾紛。讓我們一起看看這起案例——
一、案例回顧
2023年6月16日,某企業因法律糾紛,前往B法律咨詢公司咨詢。在B法律咨詢公司引導下,企業代表與B法律咨詢公司簽訂了三份《咨詢服務合同》和三份委托X律師的《授權委托書》,并支付3000元訂金。《咨詢服務合同》中,B法律咨詢公司宣稱通過與多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合作,能為企業提供專業、平價的服務,委托事項包括代為溝通對接法院、起草訴狀、委托律師向法院提起訴訟等,還約定了訂金支付、余款支付條件及退費情形。但《授權委托書》上只有企業代表簽名,沒有A律所和X律師的簽名蓋章。
A律所與B法律咨詢公司在2023年5月12日簽訂《委托代理合同》,約定B法律咨詢公司委托A律所處理客戶訴訟立案事務,A律所根據B法律咨詢公司提供材料進行線上立案,每個成功立案事務收費200元。在A律所辦理的74個立案案件中,訴訟材料均由B法律咨詢公司提供。企業誤以為A律所和B法律咨詢公司是同一家單位,于是,在發現案件無人繼續辦理時,找到A律所和B法律咨詢公司要求退費。經查,A律所及X律師從未與案件當事人簽訂聘請律師合同,亦從未與案件當事人直接聯系,僅根據B咨詢公司的委托及提供材料辦理立案的行為,已經構成違規收案,相關律師管理部門予以警告處分;B咨詢公司屬于商業企業,業務范圍僅限于提供法律信息咨詢等,不能直接代理訴訟,其后續處罰將交由市場管理部門處理。
二、問題剖析:
律所與法律咨詢公司的本質差異
兩者資質與業務范圍不同。律師事務所是依據《律師法》設立,由司法行政部門頒發執業許可證,律師通過律所統一接受委托,從事訴訟代理、法律顧問、法律咨詢等專業法律服務。而法律咨詢公司屬于商業企業,由市場監管部門核發營業執照,業務范圍主要是提供法律信息咨詢、代寫法律文書等,不能直接代理訴訟、出庭辯護。案例中,B法律咨詢公司雖承諾代為委托律師起訴,但它本質上是法律咨詢公司,無權直接開展訴訟代理業務。
三、辨別指南:
三招教你分清律所與法律咨詢公司的區別
(一)查看資質證件
律師事務所門口應懸掛司法行政部門頒發的《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許可證上明確標注執業機構名稱、負責人、執業證號、有效期限等信息。而法律咨詢公司是由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營業執照,經營范圍中不會出現“訴訟代理”“律師”等字樣。可登錄全國律師誠信平臺,輸入律所名稱或律師姓名,查詢其執業資質是否真實有效。
(二)審查委托合同
與律所合作,需簽訂由律所蓋章、律師簽字的正式委托代理合同,合同中應明確服務內容、收費標準、雙方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若對方提供的合同是由法律咨詢公司簽訂,且合同中承諾提供超出其業務范圍的訴訟代理等服務,就要提高警惕。像案例中,企業與B法律咨詢公司簽訂的合同存在諸多漏洞,A律所又未與企業直接簽訂合同,這都是明顯的風險信號。
(三)核實服務人員身份
委托律師處理法律事務時,可要求查看律師執業證,并通過官方渠道核實證件真偽和律師執業狀態。在服務過程中,正規律師會主動介紹案件進展、法律分析和應對策略,溝通專業且嚴謹。若遇到自稱“律師”卻無法出示有效證件,或夸大勝訴率、承諾結果的人員,需警惕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四、維權提醒:
遭遇糾紛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如果不幸陷入法律服務糾紛,首先要保留好相關證據,如合同、發票、聊天記錄、通話錄音等,這些證據是維權的關鍵。而后,可先與對方協商解決,若協商不成,如律師事務所及律師存在違規行為,可向當地司法行政部門或律師協會投訴;如法律咨詢公司存在違規經營,可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必要時,可通過法律途徑,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市司法局公服處、普陀區司法局
責 編|袁 琳
審 核|徐連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