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民主黨派人士而言,“五一”除了代表勞動節,還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1948年的勞動節曾發生過一個重要事件,它在民主黨派發展史上、在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標志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公開自覺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揭開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的新篇章。這一事件就是——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各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擁護和響應。
源 起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輝煌勝利,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標志著全國范圍新的革命高潮已經到來。為了向全國人民指出新的斗爭目標,迎接全國勝利,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這一號召立即獲得中國民主同盟及其他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擁護和響應。5月2日,中國民主同盟和民主黨派在香港集會討論,一致認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我國“政治上的必經的途徑”,“民主人士自應起來響應”。
響 應
5月5日,沈鈞儒、章伯鈞代表中國民主同盟,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及無黨派民主人士通電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通電指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密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關國家民族前途,至關重要。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同時又致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說:“當此解放軍隊所至,漿食傳于道途,武裝人民紛起,勝利已可期待”,“大計極宜早定”。
張瀾從上海致函沈鈞儒、章伯鈞,對此舉表示“極感欣慰”。
此后,民盟在香港召開數次會議,討論新政協的性質、意義以及響應召開新政協的步驟和方法。5月16日,民盟總部機關刊物《光明報》發表社論《新的政治協商與我們的工作》。
6月16日,《光明報》刊登《本盟致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報館暨全國同胞書》,呼吁:“通過新政協會議以解決國是,是今日救國建國的唯一正確途徑”,也是民盟“一貫的政治主張”,民盟愿“號召全國人民,吁請各民主友黨民主團體,共同為迅速實現新政協而努力。”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就能清楚發現,多黨合作制度初建時期就已確定兩塊基石: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二是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團結奮斗。在我們看來,這就是多黨合作制度建立的初心。
——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
信息來源:民盟中央微信公眾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