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賣行業來說,比造流量更難也更關鍵的,是要能承接住流量。
新眸原創·作者 | 桑明強
“真便宜。”近日不少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曬出餓了么外賣截圖,以往十幾塊一杯的奶茶現在只要幾塊錢,二十多塊的一頓便餐優惠接近總價一半,以至于很多網友直呼“餓了么現在便宜到不敢點”、“點個外賣都要貨比三家了”。
餓了么外賣結算單及部分用戶評論(來源:網絡)
聯系到此前美團與京東的外賣大戰,沉默許久的餓了么終于打出自己的明牌:4月30日,餓了么官宣投入“餓補超百億”大促,幾乎同一時間,淘天旗下即時零售業務淘寶“小時達”業務升級為淘寶“閃購”,升級后的兩大業務在供給側、消費側、組織側全面打通。
“這是典型的阿里做事風格。”據業內人士透露,“餓補超百億”只是表象,阿里巴巴選擇此時出招顯然是經歷過深思熟慮的考量——補貼大戰看起來是價格廝殺,深層則是各方生態能力的對壘,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進行資源調度和組織部署相當關鍵。
具體來講,傳統補貼戰的核心是“價格杠桿撬流量”,但餓了么此番動作背后,明顯有更大的謀劃——通過高額官補吸引價格敏感型用戶,同步導入淘天的海量活躍用戶池和豐富的商品SKU,再輔以餓了么快捷完善的配送履約能力,進一步擴大業務邊界。
從這個角度來看,依托餓了么既有的配送網絡和基礎設施,原先“小時達”背靠淘寶多年積淀的品類寬度和品牌優勢,兩者結合后的力量,將在未來中國即時零售競爭中得到充分釋放,而即時零售則被視為外賣的延伸戰場,同時也是新的增長高地。
據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從一開始內部就堅決反對口水仗,在他們看來,口水仗不創造價值且無益于業務。這種克制背后,是對行業本質的清醒認知——外賣從來不只是流量生意,比造流量更難也更關鍵的,是要同時平衡消費者體驗、商家經營效率和騎手權益保障的系統工程。
過去三年,外賣行業經歷了從“補貼燒錢”到“效率比拼”的進化,正進入“生態整合”的新階段。如果說京東的入場,降低了對外界對即時零售的教育成本,那么對于餓了么來說,此番動作背后不僅僅是商業層面,還有關于對中國外賣行業未來走向的頂層思考。
01
不打口水戰
餓了么有著自己的思考
從行業競爭維度看,餓了么的補貼策略暗藏精準的時間窗口計算。首先避開了外賣大戰初起時情感敘事和社會議題的口水仗,目地是讓用戶的關注點重新回到了消費體驗上,而選擇五一前啟動,既承接了假期消費爆發的勢能,又搶在夏季外賣高峰前完成用戶心智教育,可以打出一個更長時間段的連續高峰期。
要知道,中國外賣市場的訂單量主要集中在5-9月,而立夏前后正是冰飲等品類爆發的臨界點。按照以往的經驗,即時零售補貼的邊際效益往往呈現U型曲線,當補貼強度突破臨界點,用戶留存率會出現指數級提升,所以當其它兩家補貼力度逐漸衰退時,恰恰是餓了么入場的最佳時機。
“想接好這波流量并不容易”。一位外賣行業資深分析師告訴《新眸》,“一方面,考慮到輿論影響,該以何種方式、何種姿態去接;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平臺是否具備對需求和供給端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餓補超百億”看似簡單粗暴,實則暗藏精細化運營,通過“全息盾”AI系統3秒鎖定違規商品,保障補貼不被黑產侵蝕,這意味著消費者獲得的“真便宜”,其實是建立在嚴格品控基礎上。更深層的邏輯,是阿里巴巴生態協同能力,淘寶、支付寶、高德等多端聯動,一定程度上使得餓了么的補貼成本被生態分攤,避免陷入“燒錢-漲價-流失”的惡性循環。
更進一步講,過去容易被忽略的場景化運營能力,恰恰成了餓了么如今的起手優勢。
比如在去年夏天,其重啟“猜答案免單”經典IP,結合奧運熱點推出“奪金免單”、“挺你免單”,將用戶情緒與消費行為深度綁定,一度成為現象級營銷活動。數據顯示,截至奧運會閉幕,餓了么推出奧運相關的免單場次超過70場,累積超過2.5億人次參與。更關鍵的,餓了么的補貼并非簡單降價,而是通過“超百億”資源精準投放高復購品類,例如餐飲、生鮮,形成“低價不低質”的心智。
商家端的反饋印證了這種轉變。《新眸》近日調研南京區域品牌奶茶店和超市便利店時發現:“餓補超百億”啟動后,奶茶門店日均訂單量增幅明顯,其中70%來自新客;隨著餓了么與淘寶閃購的體系打通,超市便利店多個商品復購率明顯上升。
換句話說,這種“拉新-留存-復購”的完整鏈路,讓補貼不再是一次性的流量狂歡,而是幫商家轉化為可沉淀的用戶資產。
02
即時零售新變局
阿里再現“組合拳”
當行業還在爭論補貼可持續性時,“餓補超百億”的另一個隱藏敘事,是餓了么與淘寶“閃購”的雙端合流。就如前文提到的,如果說京東入場降低了市場教育成本,那么“淘寶的商品池+餓了么的配送網”,則構成了獨特的“時空折疊”優勢——前者解決“買什么”,后者解決“多快拿到”,而這正是即時零售的核心命題。
要知道,淘寶擁有中國最豐富的商品庫,從餐飲到日用品、乃至奢侈品,SKU數量遠超其它平臺。隨著餓了么接入淘寶“閃購”后,用戶可一鍵購買平臺上的百萬商品,并由蜂鳥即配30分鐘送達。這種“無限貨架+即時配送”的組合,無異于把即時零售的競爭推向了新高度。
“預計2030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指出,這個曾經被視作外賣延伸的賽道,如今已成為包含生鮮、醫藥、3C數碼等30余個品類的超級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講,即時零售作為外賣的場景延伸,極有可能重塑第二增長曲線,在這種背景下,每個玩家都有上場博弈的機會,但勝負手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生態協同能力和底層基礎設施。
在行業分析師看來,“餓了么的即時配送網絡已不僅是送餐工具,同時扮演著阿里本地生活的‘水電煤’角色”。此次與淘天“閃購”的聯動,本質是阿里對“近場電商”的戰略落子,通過打通“淘寶的產品供給優勢+餓了么即時配送的基礎建設”,進而形成“線上下單+即時履約”的全域消費場景。
結合目前行業格局,即時零售三巨頭的戰略定位逐漸清晰。
美團依托到店+外賣的本地生活閉環,構建高頻消費生態;京東以物流履約為核心,拓展全品類即時零售;而餓了么將在未來三年堅定“1+2”長期戰略——其中“1”代表餓了么要做健康增長、更懂消費者的到家餐飲平臺,“2”則代表專注建設好“符合餓了么特色的即時零售”以及“面向市場價值延展的即時物流網絡”兩個新賽道。
餓了么資深副總裁、同城零售業務負責人胡秋根在去年的2024即時電商未來商業峰會上就曾表示,“餓了么將繼續戰略投入即時零售、堅定與生態共贏共進,堅決不與商家在供應鏈上爭利。”按照胡秋根的邏輯,未來這個市場的競爭焦點,絕非擠壓供應鏈利潤空間,而是“跨平臺、跨品類、跨場景”生態整合的比拼,而這,其實是餓了么過去一直在發力的點。
03
小結
回過頭來分析“超百億餓補”這個關鍵動作,與其說它是餓了么的及時跟進,倒不如說是一場歷時多年的能力驗收——當行業困于內卷時,其用技術降低運營成本,用生態協同提升效率,用騎手保障提升運力穩定性。
當然,這里還有一些不容易被關注到的細節。比如早在京東外賣出現前,當行業普遍將騎手視為可替換的履約工具時,餓了么的投入顯得“反常識”:近1億元補貼“騎士餐”,推動算法公開,甚至為騎手開發專屬AI助手“小餓”,用于提升騎手的效率和體驗。
如今回過頭看,當美團忙著守住基本盤,京東執著于規模擴張,這些“難而正確的事”,恰恰成為餓了么未來的關鍵籌碼。當行業進入"深水區"競爭,即時零售的終局之戰,或許才剛剛開始——這場戰役的勝負手,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補貼數字比拼,指向更深遠的生態布局與戰略耐性。正如中國零售史上所有重要變革所示,決定最終勝局的,從來不是一時的火力全開,而是持續構建價值共生的生態系統。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