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王宏飛
縱覽新聞記者 邊義婷
70余年的棉庫辦起了潮流海報展,鋸齒形輪廓的老廠房換了新模樣……
5月1日,在石家莊市和平路與建設大街交匯口,一座由棉一棉二舊址改造的文旅新坐標——織音1953首次亮相。前來參觀的游客中,有近40名特殊的“姥”友,他們都是紡織廠的老員工,曾在這里奮斗青春。
“姥”友正在參觀園區。織音1953供圖
“老廠房變美了!這里有我們的青春回憶,也是石家莊的老記憶。”89歲的張美雪曾是棉一紡織廠的管庫員工,在這里工作了32年,直到退休。時隔多年,再次回到昔日工作的老廠房,她笑著說:“終于可以回老家看看了。”
張美雪的身體還算硬朗,圍著園區轉了一圈,看到之前熟悉的棉庫依然保留著原來的面貌,又回憶起之前在這里工作的場景,忍不住拍了幾張照片,打算分享給之前的“老同事”。“他們這次沒時間過來,下次我要跟他們再來一次。”張美雪說。
如今的“老”棉庫可一點也不老,一場“世界看河北國際海報展”正在這里舉辦。37個國家、1342名設計師、2045幅海報作品,以河北地域文化和旅游資源為創作主題,用多維的視角、多彩的形式詮釋河北魅力。
走進展館,傳統的工業水泥墻“搭配”色彩繽紛的創意海報融合,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游客們如同仿佛尋寶一般,在海報中尋找熟悉的“河北元素”:青頭潛鴨、趙州橋、非遺剪紙、復興大橋……
世界看河北國際海報展。邊義婷攝
在棉庫對面的棉一紡織廠的聯產車間,是織音1953項目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筑,充分保留了原來的鋸齒形輪廓,是許多“姥”友最觸動的記憶。
“沒想到聯產車間還保留了原來的鋸齒形輪廓,讓我都有些懷舊了。”81歲的劉秀英聽說紡織廠更新后重新開放,特意趕來,看到眼前保留的建筑,讓她十分感慨。“現在的紡織廠幾乎沒有這種鋸齒形的屋頂了,非常有紀念意義。”
劉秀英在棉一紡織廠工作了25年,是一名擋車工。回憶起當時工作的場景,她說,“這種鋸齒形的建筑舞廳采光非常好,即使是下雨天,室內也不會變得很暗,還能清楚地看到外邊的天氣。”
據織音1953項目工作人員介紹,本次項目中,18處建筑物均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外墻肌理,同時對破損部分進行原貌修復,如聯產車間建筑南側、棉庫、蘇聯專家樓、水塔等。
織音1953青年文化藝術周市集。邊義婷攝
保留城市記憶,還要講述城市記憶。在園區的南側,石家莊紡織博物館正在布展中,而這棟建筑樓,曾經是“姥”友們的辦公樓。
“我之前的辦公室就是2樓的那間。”86歲的于連孟時隔25年,第一次回到自己之前工作的地方,看到眼前熟悉的建筑,感慨萬千。“這里就像我的老家,之前進不來,但每次路過都忍不住遠遠地望一望。”
這些老建筑沒變,也變了。“之前的院子不像現在這么寬敞,只有一條圍繞著廠子的小馬路,現在環境變好了,也變美了。”于連孟說。
1953年,石家莊棉一棉紡廠的機器轟鳴聲,曾是無數人青春的底色;如今,這片承載著歷史與夢想的土地,已蛻變為織音1953文化藝術非標商業園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園區內,織音1953青年文化藝術周正是火熱,“棉酷”市集上匯聚了60余家優質品牌主理人,涵蓋餐飲、文創、萌寵、音樂、手作、運動互動等多個領域;佛系養生趴的音樂響起,游客們停住腳步,跟著老師練習八段錦……
活動期間,在園區的“時光理發店”,紡織廠的“姥”友們可以免費理發。在鋸齒形屋頂下邊,伴隨著熱鬧的游客聲和剪刀的“咔擦”聲,“姥”友們看著面前的梳妝鏡,映著自己的模樣,也映著自己的青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