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實驗室里,試管碰撞聲驚醒了值班保安。
這個從焦化廠走出來的技術員,正在醞釀一場新能源革命。 二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公司正沖擊港股上市,背后藏著怎樣的資本棋局?鄧偉明的創業史堪稱中國產業升級的縮影。
從湖南邵東焦化廠的技術員到全球新能源材料巨頭,他踩準了每個時代風口。 1995年創立中偉集團時,沒人能想到這家傳統礦業公司會轉型為新能源霸主。
2013年收購海納新材成為關鍵轉折點。 這筆交易讓中偉成功切入鋰電池材料賽道,吃到了新能源行業第一波紅利。
當時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還不足1%,這個決策需要極大魄力。資本市場的嗅覺總是最敏銳的。
謙吉投資連續三輪加注,君聯資本、前海母基金相繼入局。
這些頂級機構的背書,讓中偉新材料在IPO前就獲得超30倍估值增長。2020年創業板上市堪稱經典案例。
首日200%的漲幅震驚市場,市值一度沖破1400億。
但周期性行業的波動很快顯現,最新市值僅剩300億。這次港股IPO藏著重要戰略意圖。
海外營收占比已達44.
5%,印尼基地年產20萬噸鎳。 摩洛哥工廠更是直指歐美市場,規避貿易壁壘的算盤打得精。
財務數據透露行業冷暖。 2024年營收402億但凈利潤下滑,毛利率長期徘徊在12%左右。
三元材料收入下降24%,暴露出技術路線的選擇風險。固態電池研發投入值得關注。 11億研發費用重點布局鈉電和高壓鈷酸鋰。
技術迭代的十字路口,押錯方向可能滿盤皆輸。產業鏈垂直整合是最大護城河。 從印尼鎳礦到電池回收,形成完整閉環。
但重資產運營在行業低谷時反而會成為負擔。港股上市將面臨更嚴苛審視。
國際投資者對ESG要求極高,印尼項目的環保爭議尚未平息。 估值體系差異可能帶來價值重估壓力。
新能源行業正經歷殘酷洗牌。
產能過剩背景下,中偉的擴張戰略顯得激進。 個人認為其海外布局存在地緣政治風險。
技術路線之爭暗藏殺機。
磷酸鐵鋰對三元材料的替代仍在繼續。
4680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可能顛覆現有格局。鄧偉明的故事充滿啟示。 實業起家的創業者更懂產業周期波動。
但資本市場的放大效應會扭曲決策節奏。這次IPO可能是雙刃劍。
融資渠道拓寬的同時,要警惕估值泡沫反噬。 特別是在美聯儲加息周期下的港股環境。留給投資者的思考空間很大。
全球化布局能否對沖國內產能過剩? 技術儲備是否足夠應對路線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