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在第四屆出版融合發展創新論壇上發布了“高被引圖書TOP1%(2019-2023)”榜單。該榜單基于中國國家版本館書目數據和CNKI《中國引文庫》,覆蓋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出版的690萬余本圖書,以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及博碩士論文為引證統計源,按總被引頻次衡量學術影響力。
評選涵蓋17個學科領域(人文社科7類、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10類),從約5.9萬種學術著作和1.1萬種譯著中,按學科和類型分組篩選被引頻次前1%的圖書,合并多版本高被引條目形成初選書目,并經出版、圖書館及學科專家多輪評審優化后最終確定。榜單突出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為學界和公眾提供權威參考。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七種圖書入選中國知網“高被引圖書TOP1%(2019—2023)”榜單。其中社會學圖書排在社會學領域的“高被引圖書TOP1”是童敏的《社會工作理論——歷史環境下社會服務實踐者的聲音和智慧》,總被引601頻次。
01
社會學
No.1
社會工作理論:歷史環境下社會服務實踐者的聲音和智慧
童敏 著
2019年8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書力求站在一線實務工作者的角度,直接以實務工作中面臨的個人心理、互動關系和社會結構三種改變導向為出發點,系統梳理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不同流派的基本內涵、演變過程和歷史發展脈絡,突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1. 實用性。直接從實際服務發展的脈絡和要求入手梳理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不同流派的理論框架、核心概念和歷史演變過程,讓讀者在理解社會工作理論的內涵時能夠與實際的服務結合起來,感受社會工作理論所蘊藏的實務改變力量,突出社會工作理論是一種實務理論;
2. 歷史性。在介紹西方社會工作不同理論流派時,結合每個理論流派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該理論流派的重要貢獻者的個人經歷和學術歷程,幫助讀者在具體的社會歷史場景中理解每個社會工作理論流派的內涵和歷史演變過程,加深讀者對不同理論流派內涵的把握;
3. 系統性。為了完整地呈現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不同流派的內涵,在介紹每一理論流派時,除了根據該理論的討論焦點分為個人心理導向、互動關系導向和社會結構導向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之外,同時還根據各個理論發展的內在關聯來分門別類進行闡述,幫助讀者了解各個理論流派前后發展的脈絡,更準地理解每個理論流派的核心內涵;
4. 趣味性。為了突出社會工作理論是一種特定歷史社會處境中社會服務實踐者的聲音和智慧,在介紹每一理論流派時,挑選出在該理論流派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貢獻者,通過對他們成長經歷的描述加強讀者對該理論的感性認識,增添社會工作理論閱讀的趣味性。
No.2
說書人與夢工廠:技術、法律與網絡文學生產
儲卉娟 著
2019年6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書關注一個“非法”的“社會事實”:在充滿盜版和抄襲的環境下,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正日益成為娛樂文化生產的總源頭,進而影響公共想象和意識形態的形成。如何理解這種法律視野中的“悖謬”,以及悖謬背后傳統的法律想象與新技術生產之間的張力?
本書中,三段看似不相關而實際糾纏的歷史被統一于以上問題意識:18世紀以來著作權制度及相應法律想象的形成;20世紀文學領域對文學商業化和資本主義化的不斷反思和突破性嘗試;21世紀互聯網興起之后,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生產機制的變化和未來發展。在法律和技術的交織影響下,網絡文學領域實際上構成了一次有關知識生產關系變遷的社會實驗。我們看到網絡小說的誕生,讀者的變化,寫作者的焦慮,網站的繁榮和分裂,公眾對“網絡文學”理解的變化,從中也可以重新理解互聯網的意義,著作權之于個人自由和社會繁榮的影響,法律與社會運動背后的焦慮,以及制度討論的社會建構性意義。
No.3
癌癥患者的疾痛故事:基于一所腫瘤醫院的現象學研究
涂炯 著
2020年5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致癌行為的增加,以及環境的惡化,癌癥患者日益增多。癌癥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隨著醫學的發展,新型抗腫瘤藥物的不斷出現和治療策略的優化,很多癌癥患者往往能生存5年以上,癌癥開始成為我國最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癥患者的苦痛被社會廣泛承認,卻很少進入學術研究。癌癥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治療,涉及各種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療法等。在此過程中,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面臨巨大挑戰。然而,生物醫學往往只關心腫瘤的大小、惡性程度、治療進展情況等,局限于對病的治療,忽略軀體和心理是統一的整體。如何改善癌癥患者的疾病體驗是當前正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書基于在一所腫瘤醫院兩年多的田野調查,呈現癌癥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書中展現患者從發現疾病、找尋原因、經歷治療、和追尋意義的過程,并進一步探究患者家屬在照護中的體驗,從而了解癌癥對個體和家庭的影響,并探究現代醫療和社會體系在應對癌癥中的問題和可改進之處。
No.4
中國農村教育:政策與發展(1978~2018)
鄔志輝 等著
2018年12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教育政策經歷了由“掃盲和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由“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到“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由“農村教育人民辦”到“農村教育政府辦”,由“農村教育結構單一化”到“農村教育結構多元化”等的重大轉變。經過40年發展,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農村教師學歷層次和工資收入不斷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逐步增長,農村弱勢群體受教育權益得到全面保障。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堅持城鄉教育一體化思維,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不斷提升農村教師崗位吸引力,積極開展農村教育現代化實驗,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No.5
日本農村再生:經驗與治理
[日]酒井富夫 等著
李雯雯 殷國梁 高偉 譯
2019年3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19世紀末以來,日本在振興農業、農村方面探索積累了諸多經驗。
本書介紹了日本農業、農村的以下專題: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村落與農業政策實施、農協的作用、醫療福利、社會組織、文化傳承、產業化、城鄉關系、財政體制與自治機制、環境保護、農產品流通及價格機制。書中分別配以典型事例,以利于讀者理解。本書有助于讀者形成對日本農業農村問題的整體認識。
02
歷史學
No.1
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
賈國靜 著
2019年8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書對特定時空背景下黃河銅瓦廂決口發生的基本史實、由此形成改道的影響,以及晚清政局動蕩的加劇,做了系統厘析,以在歷史的細微之處揭示災害與政治的錯雜關系。又因該事件屬于清初以降關涉甚重的河政問題,相關探討延展至改道引發的朝野論爭、體制變革以及新河道治理。本書認為,黃河在清前期被強化的政治屬性,在晚清時期不僅未趨弱化,還因改道的發生以及政治局勢的波詭云譎而在更深、更廣的層面展現出來。
No.2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Pratik Chakrabarti) 著
李尚仁 譯
2019年8月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書在地理尺度上橫跨美、亞、非三洲,并顧及澳大利亞、太平洋島群;在時間刻度上,自17世紀以降,橫跨350年;在資料取用上,參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資料,能夠回應過去研究者局限于特定區域或是特定疾病的不足。從全球史的視角,詳盡分析了17世紀到20世紀中葉現代醫學的誕生過程。
策劃:張思瑩
編輯:張思瑩
審校:李 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