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舊唐書》
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戰,也是最重要的一戰,并不是發生在近代,而是發生在唐朝。
只不過對于唐朝人來說,打贏這么個小國家,是很正常的事,因此,史書上對此事的記載僅有31個字。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那場戰爭還真不是一場普通的戰爭,它的影響延續了近千年……
不服來戰
中日之間到底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戰爭呢?這場戰爭的起因是什么?讓我們回到唐朝初年,看一看當時的真相。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以及新羅。
其中高句麗最強大,占據了朝鮮半島的北邊。
而百濟和新羅差不多,這兩個國家平分了朝鮮半島的南邊,而百濟占據了東半邊,新羅占據了西半邊。
在這三個國家中,新羅是最想與唐朝交好的國家,他們距離唐朝也最遠,想要給唐朝進貢,就必須經過另外兩個國家。
在五世紀的時候,新羅才是這三個國家中最強的那個,但是高句麗和百濟聯合起來對付新羅,導致新羅逐漸衰敗,險些被這兩個國家給滅掉。
為了能重回巔峰,新羅希望與大唐建交,進而得到大唐的幫助。就算大唐不愿意出兵幫忙,也可以站在新羅背后撐撐場子。
其他兩個國家自然不愿意讓新羅崛起,因此他們想方設法阻止新羅與大唐聯系,盡管他們嚴防死守,但還是沒能攔住新羅的使臣。
新羅使臣拜見李世民時,將自己國家的遭遇都講了出來,并且請求大唐為他們主持公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老大哥”,他經常為周邊國家調解矛盾,這一次他也出手了。
李世民給高句麗國王和百濟國王寫了一封信,讓他們與新羅好好相處,不要再找新羅的麻煩。
但是高句麗的國王不但不聽話,還對李世民出言不遜。
李世民雖然不支持戰爭,但是該打的時候他也絕不含糊。
當他得知高句麗的態度后,頓時火冒三丈,馬上開始調兵遣將,打算御駕親征,親自去見見高句麗國王,看看他還敢不敢囂張。
高句麗的防線在唐軍面前如同紙糊的一般,唐軍很快就把高句麗打得幾乎奄奄一息。
但此時冬季來臨,遼東的氣候與長安相差很大。眾人擔心李世民的身體,于是便勸李世民饒高句麗一命,先退兵回長安。
當時的李世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為了不讓眾人擔心,李世民只好退軍。
回到長安后,李世民還有點惆悵,他本以為這次出兵能直接一步到位,但是最后卻沒能將高句麗全部攻占。
不過,即便是沒有全部攻占,高句麗也只剩下一口氣了,再也無法對別的國家造成威脅。而此時的朝鮮半島上,新羅再一次成為了最強的國家。
如果新羅在此時出兵,肯定能將高句麗消滅,但是大唐不允許他們這么干,只有大唐才有資格完全占領一個國家,新羅不能插手。
老大哥的命令就是天意,新羅人自然是不敢再對高句麗有什么想法,但是大唐只說了不能對付高句麗,可沒說不能對付百濟。
百濟的實力其實很一般,之前它都是靠著高句麗才能“狐假虎威”,但現在高句麗已經倒了,百濟根本沒有能力。
可是百濟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又找了一個靠山,那就是“倭國”。
當時還沒有日本這個名字,日本這個名字是武則天時期才改的。
當時的日本國內正在進行“大化改新”,從一個奴隸制國家進化為了封建國家。
其中的過程很復雜,這里就不過多贅述,總之日本是幫了百濟的,不過幫助百濟的是日本的封建勢力。
當時日本在努力學習唐朝,他們照搬了一套唐朝的制度。
只要發生改革,就一定會有新貴族與舊貴族之間的矛盾,而封建勢力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選擇支持百濟。
如果他們賭贏了,就可以獲得百濟的支持,從而徹底戰勝舊貴族奴隸主。
但如果他們賭錯了,舊貴族很可能會抓著這件事不放,借此打壓新貴族。
因此,百濟的局勢很可能會影響到日本內部爭斗的輸贏。
而百濟這邊,他們新找的大哥似乎并沒有什么威懾力,新羅該怎么欺負他們,還是怎么欺負他們。百濟的國王以為有了日本人的支持,便可以擊敗新羅,于是便打算與新羅開戰。
盡管大唐已經多次提醒他們不要鬧事,但是百濟國王充耳不聞,大唐只好使用一些強制手段。
蘇定方帶著十三萬唐軍出擊百濟,新羅也派出了五萬人馬參戰,百濟國王被生擒,百濟就此滅亡。
百濟滅亡之后,日本封建勢力不甘心,他們又派人煽動百濟人發起了動亂。
由于百濟人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因此這場動亂聲勢浩大,百濟有復國的跡象。
此時的蘇定方已經帶兵撤離了百濟,他們還有別的仗要打,于是對付百濟的任務,就交給了留守百濟的劉仁軌。
而此時日本那邊為了保證百濟能復國,傾盡國力派來了大量援軍……戰爭一觸即發。
白江口戰役
公元663年,日本人派來了一千多艘戰船,還有四萬多名士兵,準備一舉擊敗唐軍,讓自己在亞洲也擁有話語權。
而劉仁軌率領的唐軍,只有一百七十多艘戰船,士兵更是只有一萬多人,就在這種情況下,唐軍與日軍交戰四次,四戰四勝。
雖然唐軍的戰船少,但是唐朝的戰船比日本戰船高級得多,船體高大,船壁堅實,日本人根本打不動。
而且當時正好是順風,劉仁軌想起了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于是唐軍開始使用火攻,日軍被打得慘不忍睹,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這幾場仗打下來,日本人損失慘重,僅剩下一些殘兵敗將逃回日本去了,而百濟這邊也徹底放棄了掙扎,新羅接管了百濟的國土。
不久之后,李勣和薛仁貴再次出兵高句麗,新羅也出兵響應,高句麗徹底滅亡,薛仁貴留下來負責統領高句麗的國土。
這場戰爭之后,日本人與唐朝徹底斷了聯系,也不知道是害怕還是心虛。
而且這場戰爭之后,唐朝順理成章地當上了東亞霸主,再也沒有國家敢與大唐爭鋒,日本人更是不敢放肆。
剛打完仗的那幾十年,日本人本想與大唐斷絕來往,但是后來他們又發現,他們離不開大唐。
當初從大唐那里學來的東西,全都是學了一半,他們如果想繼續發展,必須去大唐學習。當時的大唐內部也出了事,武則天篡位建立武周。
日本人趁機前來建交,而武則天看上了日本的使臣“粟田真人”。為了能見到他,武則天不但和日本“冰釋前嫌”,還同意了日本的改名請求。
在此之后,日本不斷地向唐朝派遣使臣,學習大唐的先進制度,這些使臣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遣唐使”。
雖然日本靠著改革強大起來,但是他們一直不敢與唐朝為敵。
一直到了近一千年后的1592年,日本才敢露頭,這時候的我國已經到了明朝萬歷年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