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 山 美
在山西省晉中市中部,太行山晉中段中部西麓,有一處風景幽美、人杰地靈的地方。這處地方,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陽邑縣,隨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陽邑縣改名太谷縣,縣城由陽邑村遷至白塔村(現在縣城的舊址)。2019年12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太谷縣設晉中市太谷區。
鳳 山
出太谷城南行六公里處,有一座挺拔的山峰。山體偏東北西南走向,兩翼展開,中間收攏,頂部前伸,后部上翹,整個山嶺體態猶如一只展翅飛翅的鳳凰大鳥。同時,據傳說,鳳凰曾在此山上棲息過,現在山頂上還有個石頭池,據說是鳳凰的飲水池。因為這些,所以人們給這座山峰起名為鳳凰山。起鳳凰山這個名字,在當地還有個美麗的故事傳說。
很早以前,在這座山下住著一戶哥哥叫春生妹妹叫秋姑的人家。兄妹倆靠租著幾畝薄田艱苦度日。一年大旱,收成大減,除交完地租就沒有余糧了。年關除歹,秋姑煮了一點粥讓哥哥吃,春生推讓妹妹秋姑吃。正當兄妹倆互相推讓的時候,忽然柴門被推開了,進來一位拄著拐杖衣服襤褸要飯的老婆婆。兄妹倆看見老婆婆可憐,就把那點稀粥讓老婆婆吃了。“孩子你們真好”,老婆婆吃完粥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塊潔白的白綾交給秋姑,并說:“憑你一雙靈巧的手,在白綾上繡上一只鳳凰吧,鳳凰會幫助你們過上好日子的。”說完便拄著拐杖拉開門走了。
秋姑按照老婆婆的囑咐,沒明沒夜地在白綾上繡起鳳凰來。很快,一只活靈活現的彩色鳳凰便在雪白的白綾上繡好了,秋姑就把繡有鳳凰圖案的白綾當作一張好看的彩色畫掛在了屋子正面的墻上。一天夜里,嘩啦一聲大的響聲把秋姑從睡夢中驚醒,她抬起頭來就見一只彩色耀眼的大鳳凰從掛在墻上的白綾中飛了出來,飛落在了屋子的地下一會兒,又飛回掛在墻上的白綾中去了,但看見地上鳳凰落的地方有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秋姑下坑走過去一看,是一顆鳳凰下的金蛋。兄妹倆就把這顆金蛋賣了,買了地和耕牛,從此過上了好日子。
此事也不知怎樣的就讓縣衙的縣官知道了。縣官是個貪婪金銀財物的狗官,于是就派人到春生和秋姑家要白綾,兄妹倆不給,來的人就奉縣狗官之命把春生抓走并投入大牢,并威脅秋姑說,三天之內不交出白綾就要把春生處死。
秋姑無奈,為了救哥哥的命,準備交出白綾。在交出白綾之前,秋姑多了個心眼,在白綾繡著的鳳凰的圖案上,又在鳳凰的嘴和翅膀的周圍加繡了一圈,意思是想讓風凰懲罰狗官并幫助她和哥哥逃離虎口。秋姑繡好之后便帶著白綾來到縣衙,對狗官說,你先放出我哥哥我就交出白綾。狗縣官命人把春生從大牢帶到堂上,秋姑見到哥哥便掏出了白綾。當秋姑掏出白綾展開正準備交給狗官時,就聽嘩喇聲,一只彩色大鳳凰從白綾中突然飛出撲向狗官,在狗官身上狠狠地啄了起來,啄得狗官渾身是血,在地上翻滾,哭爹喊娘地嚎叫。鳳凰快速飛到春生和秋姑跟前,讓春生和秋姑坐在了自己的背上,展開翅膀飛上了春生和秋姑住的那座山上。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山取名為鳳凰山,為簡便省略起見,把這座山俗名為“鳳山”。
鳳 山 春 色
要說鳳山景色美,那首先要看的,就是鳳山春色。
“春醒寒山睡,朝嵐接遠天。翠含初霽雨,青染未浮煙。花氣風中落,鐘聲云外懸。攜尊來一嘯,人在圖畫邊。”(注1)這是贊揚鳳山春色的詩句。春天已經醒來,但寒山仍然睡著,早晨的霧氣,漫延到很遠很遠的天邊。春天山野的翠綠中含著天氣轉睛的雨霜,大地雖然被青色塗染但卻沒有升起濃濃的浮煙。有些禾苗開起了鮮艷的花朵,花朵散發的香氣隨著微風到處飄散,寺廟的鐘聲向很高的云外傳去。看到此情此景,來游的尊客,激動的不由得大聲喊出,說我站在了一張美麗的圖畫前。看,對鳳山春天的景色描繪得是多么動人啊。
是的。當你春天特別是在春天有蒙蒙細雨或有霧氣的時候來看鳳山的時,看到的正是這些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是的,當你站在離山體不遠之處,看到的是在云霧彌漫處,是綠蔭覆蓋、郁郁蔥蔥、各色花朵象星星一樣散布其中的一張彩色畫,你就象站在這張彩色畫的前面。是的,你看到的還象是一只五顏六色的大鳳凰,它正向你飛來,離你越來越近。
“繞渠寒流夜潺潺,說有蛟龍在石間。”(注2)鳳山象一張大彩色畫和一只大鳳凰的景色使你迷戀,但鳳山春色還有另外一個景色你也值得欣賞。看,在鳳山的東西兩側分別有兩股清澈的泉水潺潺流出,然后是順著由高到底的山坡蜿蜒曲折的渠道滾滾而下,真就如兩條蛟龍在舞動。彩色畫,大鳳凰,再配上兩股如蛟龍的泉水的流動,那又是怎樣的美景呢?
“牧豎未須重指手,狂人已在杏花莊。”(注3)這兩股泉水,水質極隹,流徑又形似龍舞,人們把其中東面的一股取名為酎泉,西面的一股取名為龍泉。據水務部門化驗,水中富含鐵、鈣、鎂等多種礦物質,放射性小,密度低,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長期以來,一直是當地一帶村莊村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一家地方酒廠、一家大型軍工企業和一個國防科研單位曾使用過此處泉水,現在當地又建起多家水廠,用此水生產銷售礦泉水。當你捧起一掌泉水喝到嘴里時,頓覺甘、洌、醇、甜,渾身爽快,猶如飲上杏花美酒,猶如自己已到了出產杏花美酒的杏花村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股泉水,均由鳳山流出,鳳山雖不是特別高,但鳳山有名,所以鳳山定會有仙;泉水不是很深,但它象蛟尤,所以鳳山定有靈氣。所以當地人們就把流出兩股泉水的地方起了個既名付其實、又形象生動的俗名:一個叫“神頭”,一個叫“泉兒頭”。那就讓我們再去看看神頭的“仙”和泉兒頭的“龍”吧。
酎 泉 寺
所謂“神頭”的地方,就是酎泉發源的地方,而人們又在這酎泉發源的地方在唐代就建立了一座寺廟,后歷代多次修建和改建,原來是叫“隆道宮”,為道教廟宇,后改建為酎泉寺,為佛教廟宇。
順酎泉水溯源而上,走不多遠,便能看到泉水出在山體的底部,有多個泉眼小孔。泉水從泉眼汩汩流出,然后匯成一股索繞山破的涓涓的小溪細流,流入一個名叫酎泉池的池潭,池譚內的泉水碧光閃閃,清澈見底,水中有魚蝦在游戲。酎泉池上蓋有水閣涼亭,亭頂玲瓏細巧。酎泉池中間建有通行的石橋通道。 酎泉池周圍是樹草相圍,綠蔭蒼翠,鳥語花香,生態非常幽美,充滿無限生機。
穿過酎泉池中間的石橋通道,通過酎泉寺的大門便進入了寺廟的大院內。寺廟以山體的低部黃色砂巖的石礕為依托而建,既添補了石礕設有草木的裸露,又使寺廟能牢穩地建立而與山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然與人文的整體統一。
寺廟內的古建筑群有大雄寶殿,殿內塑有佛像,身高四丈,全體貼金,體態豐滿,形象逼真。還有觀音殿,、天王殿、羅漢殿、娘娘廟和大戲臺等。還有許多亭臺、謝閣、廊舍等三百余間,飛檐翹斗、雕梁畫棟。再加上酎泉水的環繞和泉池花木的搭配,使寺廟建筑群顯示出宏大華麗的氣派,猶如太原市的晉祠,所以人們對此地又有“小晉祠”的美稱。更值得一提的是山體的石礕上還存有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題“第一山”石刻真跡,更體現出此地有深厚的文化低蘊。
游完寺廟大院后,便可通過大雄寶殿后面的彎曲走廊登上半山腰的觀景臺觀望下面風景,特別是逢每年的的農歷三月十六趕廟會的時候,更可以看到一番熱鬧火紅的景象:寺廟內外,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在寺廟院內的人們,有的在逐一觀賞寺廟建筑,有的進殿敬香跪拜,有的在戲臺前看大戲。在寺廟外,有的人在游看酎泉水池和周圍風景,大道兩旁商攤一個緊挨一個,商家叫賣,趕集的人們在選購商品和商家討價還價,在通達寺廟的大路上,仍然是車輛和行人不斷的前來趕集。真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真就象是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游完東面“神頭”的酎泉寺,再去游西面“泉兒頭”的龍泉宮。
龍 泉 宮
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五年的龍泉宮,原名為圣母祠,后改為龍泉宮,是一座道教寺廟。這座道教寺廟,不管是原名圣母祠,還是改名后的龍泉宮,這些名字都是和這里的這股泉水有關,為什么呢?因為這股泉水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
很早以前,當地的一戶人家中掌管家權的婆婆行事陰惡,所以人們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惡婆婆。惡婆婆行事陰惡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虐待剛過門的小媳婦。
一天,惡婆婆對剛過門不幾天的小媳婦說:你每天除打掃庭院、孝敬公婆和侍奉男人外,還必須供應全家人的用水。在當地山區來說,擔一擔水要上上下下往返好幾里的山路,對于一個只有十六、七歲的女人來講,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但很要強的小媳婦不示弱,她當著婆婆的面說了句“擔就擔吧”后,每天天剛亮就早早起床擔著兩只齊身高的大桶上路了。一開始,肩壓腫了,腰扭疼了,腳磨破了,但她咬著牙堅持著,熬過了一段時間,肩不腫了,腰也不疼身板兒也硬朗了,兩只腳也磨練出來了,擔的水足夠全家人用水了。
惡婆婆見沒有難住小媳婦,于是又想出另一個刁難小媳婦的辦法。對小媳婦說:你擔的水后一桶早被你放的屁崩臭了,老娘不能喝。這樣后一桶水就只能白白倒掉了,小媳婦吃的苦可就更大了。一天天快要黑的時候,小媳婦吃力地擔著水正往家趕,忽見前面有一位老者拉著一頭毛驢擋住了路,老者提出要喝點她擔的水,小媳婦見老者疲憊饑渴的樣子就答應了。當老者剛喝完,大毛驢就把長嘴伸到桶里咕咚咕咚喝了起來,喝完后桶又把長嘴伸進前桶喝了起來,結果把前桶的水也喝得所剩不多了,這可難住了小媳婦。再去擔吧天色已晚來不及了,不擔吧回去是會遭惡婆婆打罵的。眼淚不由得流了出來。老者問她為什么哭,她就把原因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者。老者聽了哈哈大笑,并說這好辦,說著便從腰間拽出趕毛驢的小木鞭,交給小媳婦說:回家用這把小鞭子在水缸中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水就滿缸了,以后就這樣轉,不用再擔水吃苦了,并特別囑咐只能左轉三圈右轉三圈,一圈也不能多轉,如若多轉,大水就會涌來帶來大禍水災的,說完老者拉著毛驢走了。
小媳婦拿著小木鞭回到家中,半信半疑在水缸中用小木鞭左轉了三圈右轉了三圈,果然水就滿缸了。從此之后小媳婦天天就這樣用小木鞭在水缸中左三右三各轉三圈,就來了滿缺的水,也就不用吃苦受累天天往返幾里難走的山路挑水了。
不見小媳婦起早搭黑挑水,可水總是滿缸的,惡婆婆覺得很奇怪。于是她揣著一顆賊心偷偷地跟蹤和觀察小媳婦的行動,終于發現了小媳婦用小木鞭在水缸中轉圈來水的秘密。她也想試試自己用小木鞭在缸中轉圈看水也滿缸到底靈不靈。她于是一天早晨起得特別早,趁小媳婦還沒有起床來轉水之前,她便悄悄地來到廚房水缸前,拿起小木鞭在水缸中轉起圈來,她只知模仿小媳婦用小木鞭在水缸中轉圈,但不知只能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而不能多轉的秘密,只是不停地使勁快轉,突然一股大水從缸中噴涌而出,把個惡婆婆劈頭蓋腦沖倒在地,咕嚕咕嚕嗆了幾口水才從地上掙扎起來,扯開嗓子大喊救命。
此時小媳婦剛起床正在自己的屋子里鏡前梳頭,聽到喊聲知道事情不好,一手按住梳在頭上的木梳,不顧一切沖到水缸前一屁股坐在了水缸上,大水被壓下去了,只留了一股清泉源源不斷地從她身下緩緩流出,但小媳婦卻再也站不起來了,永遠坐在了流著清泉的水缸上。
小媳婦永遠坐在水缸上,用自己年輕的生命避免了一場將要造成的大水災橫禍,卻從此又給一直缺水干旱的當地的人們帶來了一股極隹的生活生產用水,使當地的人們家家喜氣洋洋,農田塊塊的禾苗長得綠油油的茂壯。
為了紀念這位吃苦耐勞、善良和勇敢的小媳婦,為了感謝她既給當地避免了一場水災橫禍,又帶來了一股生存發展的福祉之水,人們便把她稱為。“水母娘娘”,在泉水源頭雕塑了她手按頭部木梳的石像。并把從她身體下流出的這股清泉取名為“龍泉”,寓意為一條龍從這里生了出來。每月農歷的初一和十五或其它節日,當地人總要前來給水母娘娘上香敬供,一方面敬仰這位造福人間的英雄母親,另一方面也依托水母娘娘能使自己生育的兒女也象這里流出的“龍泉”和山頂落棲的龍鳳一樣成龍成鳳。并祈求水母娘娘象勇敢壓大水那樣保佑自己兒女消災免難,平安健康,學業優良,工作順豐,事業有成。這早以成為當地民間特有的“水母龍泉”傳統風俗文化。
從酎泉寺出來,向西行一段路,接著便順著龍泉的流徑溯源而上(現在已有公路可通達),快接近寺廟的時候,有一座巨形的石牌坊山門,石牌坊上雕有各種花卉圖案。進了石牌坊山門,便能看到清代名人趙鐵山“聽山水之音”和明代名人元好問“山環水繞”的石刻題詞。寺廟外面有座大戲臺。龍泉宮最低層便是水母洞,可看到一尊婦女石雕,右手按著頭部的梳子,泉水從她坐著的地方汩汩流出。寺廟建筑群隨山勢升高分層而建,分別為石窖層、磚窯層、三清殿、斗母殿和大三寶殿等層。
寺廟座落在半山腰的的坳谷之中,既添補了山坳的空擋,又被山體環抱,就好象母親懷中抱著的嬰兒,更顯得建筑與山體融為一體。又由于古樹松柏的陪襯,也更顯得整座寺廟幽靜的古剎之風格。
登上龍泉宮的最高處向下展望,所看到的尤其是在農歷每月初一或十五和三月十六趕廟會和其它節假日,前來趕廟會、上香祈拜、游寺廟、看大戲的人絡依不斷,同酎泉寺情景一樣,也是非常的火紅熱鬧。同酎泉寺不同的地方是你會看到前來祈拜水母娘娘為子女求福的人特別多,往往要排成長長的隊。
山 頂 三 塔
看完龍泉宮,就該登上山頂去看頂部的風光了。鳳凰山(鳳山)海拔1227米。現在已有盤山旅游公路汽車可直達山頂,在過去來說,能登到山頂,確實是一次登山實戰鍛煉。
逐漸登山,先來到福緣寺,原名為空王廟。福緣寺是座落在鳳山南背快接近山頂的位置。始建于唐代,屢遭戰火焚毀,多次重建。日軍侵略者和閻錫山軍隊拆毀寺廟修碉堡炮樓。近些年多方集資又重建。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東西兩側的觀音殿和地藏殿等建筑,依山逐高的層次,現住有多名尼姑。
接下來就到達山頂。原來的鳳凰石池也風化破碎,現又人工修建了個石池,給人以“鳳凰知何去、剩有游人處”的感覺。
最后就看三座佛塔了。三座塔中間一座曾被日軍毀壞,也是近年重建。三塔均為八角五層尖頂樓閣式磚塔,有的中間有些層次為空室,有的全為實心,不能進登。各層均有出檐,檐下有仿木構磚雕斗拱,工藝非常精湛,表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塔并非等高,但均挺拔,又建在山峰的頂端,更顯得山峰巍峨、雄壯和高聳,更顯示了人工與自然確當的相融的智慧。
太 谷 鳳 山 三 塔
在山頂建立三塔寓意是什么?民間說法很多,一是說敬天的三柱香,因山頂之高,離天更近,敬香更能得到老天爺的保祐;二是說代表風、云、雨,其意可能是風能吹來云,來云后就能下雨,就是要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三是說三雁飛翔,因為此山因鳳凰降落而取名鳳凰山,因為有鳳凰而來棲息,說明太谷是個栽有梧桐樹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等等。這些也許都是人們的意愿,但真正這三座塔應該表示什么內涵最為確當呢?
鳳凰山啊!
你是站立在太谷大地的一位巨人,
你一手拉著太谷東南的群山,
你一手挽著太谷西北的川鄉,
你是群山的主峰,
你是川鄉的脊梁。
你已走過千千萬萬個春秋,
但依然還是那么色彩斑斕、迷人、美而漂亮。
聳立在鳳凰山之巔的三座寶塔啊!
表現的應該是太谷人民的光輝形象!
寶塔在歲月的狂風暴雨中能在山頂千年屹立不倒,
而太谷人民在戰天斗地的過程中表現的更是無比堅強。
寶塔能在一次次戰火的焚燒和人為的破毀中又獲得重生,
而太谷人民在歷史的磨難中沒有被摧垮而建設美好家園的斗志更加高漲。
新時代寶塔更顯得年青而具有魅力,
太谷人民更能與時俱進把自己的好傳統、好精神、好風格創新、發揚、光大。
站在山峰之巔寶塔之旁,來俯視鳳凰山拉著的太谷的山區。只見面積有約500余平方公里的山區就象是波濤起伏的蒼蒼茫茫的綠色海洋。林木茂盛,又飄來陣陣果香(林果是太谷區一大支柱產業)。又見在綠式中隱現著座座別墅式的新居和一處處的“美寶山莊”。
站在山峰之巔寶塔之旁,再來眺望鳳凰山挽著的太谷的川鄉。看見的又是苗禾挺秀,阡陌縱橫;糧多菜廣(太谷是糧、菜是太谷的兩大支柱產業),花紅禽養(花卉和家禽養殖也是太谷的兩大支拄產業);以無邊寺白塔為標志的太谷古城與現代樓房建筑群的新區相互對映;一處處以紅色磚瓦為房頂的美麗新村和一座座現代新式廠房的工廠又分布在綠蔭之中;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在田間作業,建筑工地工人們在緊張施工,耳邊不時又隱隱約約傳來了勞作的人們歡快地唱出的悠揚動聽的太谷秧歌的歌聲。
看,太谷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級農業高新枝術示范區的先進區,她正如在穿越太谷大地的高速公路上奔駛的汽車和在高速鐵路上穿行的列車,正在快速前進,正在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祝太谷區取得更加燦爛的輝煌!
近年來,當地對鳳凰山的古建筑群在修復維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使得原有建筑群更加豐富,使得古貌變新顏。同時,在酎泉寺和龍泉宮之間,又修建了一個大型的森林廣場公園,增加了新的旅游項目,使得整個鳳凰山景區錦上添花。在景區東面的三公里處,又有大佛山的天寧寺古建筑群。當地人把大佛山稱為大哥,把鳳凰山稱為三弟,這樣看完弟弟看哥哥,不是更有趣了嗎?現已開通了由城區到各個景點并汽車均能直達山頂的旅游公路,為游人前來觀光旅游大大提供了方便。
(注)(注2)(注3)詩句均摘引至原太谷縣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