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人生的層次越高,才能看得越遠。只有觀世界才會有全面的世界觀,觀人生才會有立體的人生觀。
周國平說:哲學就是要讓你有一個好的心態,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糾結,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脫。
凡事拎得清,方顯大智慧。
01
大事不糊涂
提起鄭板橋,廣為人知的是他那句“難得糊涂”。
所謂“難得糊涂”,難就難在大是大非上面不糊涂。
鄭板橋擔任縣令期間,正逢大饑荒。他憐惜百姓疾苦,開倉放糧救活了數萬災民。自己卻因此被罷官還鄉,以賣畫為生。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鄭板橋以百姓的生死為重,看輕個人利益,守住了做人做事的底線,才被后世所稱頌。
一個人只有在重要的事上不犯糊涂,才能事有所成。
然而卻總有人曲解“難得糊涂”,把意氣用事當成做事準則,結果往往是一錯再錯,損失慘重。
人的一生會做很多事,最基本的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守原則。
小事出錯還有彌補的機會,大事糊涂就只能悔恨自責。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自題聯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需有成熟的心智,能明辨是非,從不意氣用事。能夠著眼全局,不被眼前利益所誘惑。
若如此,人生才能迎風破浪,善始善終。
02
小事別糾結
生活中,總會有人在小事上糾結不已。穿衣糾結哪件好,吃飯糾結吃什么好,凡此種種都拿不定主意。
在一件事上過于糾結,實際上并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作家契訶夫的名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就講述了一個關于“糾結”的故事。
小說主人公在戲院看戲時,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不小心濺到了將軍的光頭上。
他害怕將軍會處罰他,先是糾結如何跟將軍道歉,后面又糾結道歉后將軍很淡然的反應。
然而,將軍并沒有把這件小事放在心上,是他自己無法釋然。
糾結的本質是一個人的格局太小,太看重得失。
往往體現在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被自己想象出的后果擾亂了思緒,無法準確權衡利弊。
很多人都是如此,做事經常猶豫不決,只要聽到別人有不同意見,自己就焦慮不安。
一個人如果把過多的精力耗費在無益的小事上,自然就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
做事猶豫不決愛糾結,就會錯失良機,難成大事。
03
凡事有主見
《笑林廣記》中記載,漢朝時有個叫鮑堅的人,他第一次去拜見司徒崔烈,怕有失禮節禮,向先到的人請教。
那個人說“隨典儀口倡”,意思是典禮官怎么說你就怎么辦。
可鮑堅誤會了,以為要他跟著典禮官說。拜見的時候,典禮官說什么,他都重復一遍,人云亦云授人笑柄。
我們都會有被誤導,從而不知所措的時候。一時盲從還可挽救,若凡事都人云亦云,只會迷失本心,一事無成。
國學大師梁漱溟說:“有了主見,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
一個人有主見,并不是說我行我素,做事不聽取他人意見;更不是說剛愎自用,錯了也不接受批評。而是在于堅持真理,活出自我。
一個人做事很難皆大歡喜,有時候,越想周全時,往往就越難周全。
旁人都是從自己的主觀想法出發,最終結果的對錯成敗,還是需要自己承擔。
生活不是糊涂賬,心中有數才不慌。
大事不糊涂在于有原則,小事不糾結在于大格局。
一個做事有原則,遇事大格局,凡事有主見的人,才是真正擁有了人生大智慧。
《昭徳新編》里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最高明的處事態度,是迷而不失,驚而不亂。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糾結,凡事有主見。
風起云涌之間,內心也始終住著一個沉穩的舵手。
如此,再大的風浪也不能奈你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