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是對每一位勞動者的贊歌!
在“長江首城”宜賓,五糧液的釀酒師傅們正用雙手續寫著千年釀造技藝的傳承故事。他們通過“師徒結對傳幫帶、言傳身教形意神”的方式,將經驗傾囊相授,讓千年傳統釀造技藝在傳承中不斷精進,讓五糧液保持著中國濃香型白酒的最高釀造水平。
在勞動節來臨之際,近日,筆者走進五糧液釀酒生產一線,采訪了兩位工匠師傅,探尋他們傳承匠心的成長故事。
師德剛
在失敗和教訓中明白“唯有如此”的技巧
每天清晨,在五糧液507車間蒸騰的霧氣中,總能看到一個專注的身影。他手指輕捻酒糟,鼻尖細嗅芬芳,僅憑一捏一聞,便能感知母糟酸度與結構;僅靠肉眼觀察,即可判斷蒸餾火候的毫厘之差。
師德剛
他就是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省特級技師、宜賓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師德剛,用近30年的光陰續寫著五糧液釀酒工匠的故事。
這位技藝精湛的師傅坦言:“我的成功經驗遠沒有失敗教訓多”。尤其是一次“滑鐵盧”般的經歷,讓他記憶深刻。
1996年,20歲的師德剛走進五糧液,很快,人勤手快的他便熟悉了烤酒工序,并在3年后當上了班組長。2002年,任班組長不久的他因驕傲導致班組排名墊底,一半組員失去了工作。
“那一次的教訓讓我終生難忘。”師德剛說,重新回到崗位后,他抱著“一定要把組員的飯碗保住”的想法,不僅嚴格按照工序操作釀酒,還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打磨技藝,為此家人還抱怨他“娃兒不接、家務不做、早出晚歸”,但他就是憑著這股忘我的拼勁,很快重整旗鼓,2008年至2015年,他帶領班組連續8年超額完成任務,優酒率在車間名列前茅。
工作中的師德剛
在日復一日的釀酒中,師德剛逐漸明白,車間的釀酒工序中,為什么會有諸如“疏松不燥”“柔熟不膩”等一系列操作規范和標準,為什么有那么多“唯有如此”的技巧,這些都是一代代前輩千錘百煉得來的寶貴經驗。
基于此,面對分層起糟、上甑、量質摘酒等眾多嚴苛工藝,師德剛化身“細節狂魔”。他獨創“三定三查”工作法:定人定崗定時檢查工藝參數,如同交響樂指揮家,精準捕捉“酒花”綻放的瞬間,確保每滴原酒都達到“香氣悠久、味醇厚”的極致標準。在2018年四川省釀酒技能大賽中,他以近乎完美的操作摘得桂冠。
師德剛指導苗圃學員
烤酒熬糖,充不了內行。如今,作為“工匠苗圃”帶頭人,師德剛常以自己的教訓作為“反面教材”,教導學員嚴守工藝,用心去釀好每一滴酒。肯學、能吃苦是他挑選苗圃學員的前提標準,比如第一批20名苗圃學員中,有的學員工作時間不長,從來沒有產出過優酒;通過用心學習,一年后20名學員全員超額完成任務。眾多學員中誕生1名“宜賓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晉升1名大班長、6名組長、4名副組長,他們如同星火般在五糧液“十里酒城”繼續傳承著釀藝薪火,讓匠心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袁世華
每當公司收酒評級,多出優酒是最開心的時候
走進五糧液523車間——這個相當于4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全球最大單體釀造車間,總能看到袁世華忙碌的身影。這位擁有29年工齡的釀酒師傅,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把控。
袁世華,523車間的5大班大班長兼79組組長。1994年,他進入五糧液酒廠,近30年的一線烤酒積累和26年的班組長經驗,讓他成為車間公認的一把烤酒好手。
袁世華在查看窖池情況
起糟、拌和、蒸餾……袁世華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把控。“烤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如果只是熟悉工序,一個月時間就夠了,但要釀出好酒,沒有扎實的功底是不行的。”袁世華說。
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業龍頭,五糧液傳承逾千年的古法釀造技藝始于唐、興于宋、精于元、成于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五糧配方、包包制曲、跑窖循環、續糟配料、陳釀勾調等100多道極其繁復和精細的工序,且絕大部分工序需要一線匠人憑經驗去預判和把控。
比如在看糟配料工序,酒糟分層之后如何根據不同酒糟的色澤、結構等情況,結合酸、水、淀粉等指標,酌情投入糧食和糠糟,調制出最佳的釀酒原料,這非常考驗釀酒師的經驗和技術,稍有不慎甚至一個微小的細節,就會少出好酒甚至出不了好酒。
一次巡查中,袁世華發現酒糟顏色不對,用手抓捏后,含水量過高。事實上,該班組好幾輪都沒有完成公司下達的目標任務,班組梳理操作流程,卻找不到原因。他會同幾位釀酒高手研究,最后要求該班組在攤涼時多半個小時。第二輪烤酒,酒質就有了明顯提升,兩三輪過后,優酒率就提升到車間正常水平。
袁世華說,要多釀好酒,功夫在入窖前,一定要做好酸度、水、淀粉、溫度等前置條件,不然入窖后,一切就難以改變了。如果入窖時,酸高了,就會不產酒;酸低了,產酒但不產好酒;糧多了,不利于糊化和發酵;酒曲加多了,流出來的酒是苦的,味道不凈,曲加少了,發酵不充分,香氣不夠……“即便是投糧潤糧環節,多一桶水(10公斤)還是少一桶水,都需要根據這個批次的糟醅情況靈活把控,如果做不到恰到好處,下一輪甚至幾輪產酒都會受到影響”。
“公司每周五收酒,一旦優酒通過了驗收,是最開心、最自豪的事,這不僅僅是班組成員用心釀酒的成果,也意味著將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袁世華說。
袁世華指導苗圃學員
如今,袁世華也成為了“工匠苗圃”的帶頭人之一。他知道,自己從毫不懂酒的釀酒工人,成長為如今的技術骨干,從一個瓦房都住不上的農村小伙,到在城區有車、有房,離不開五糧液傳統的“傳幫帶”機制的成就。
“我就是老師傅手把手帶出來的,有責任和義務把學到的技能傳遞給車間的年輕一輩。”袁世華說。
在釀酒師培養上,五糧液遵循著現代與傳統并行的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師培訓機制。一名新手會在公司、車間接受系統培訓,并在班組內接受組長、副組長對各釀造環節的實踐指導,而優秀釀酒師,則能進入“工匠苗圃”,由公司的頂尖釀酒師對其進行現場指導和理論講授。
在五糧液,有許多像師德剛、袁世華這樣的釀酒師傅。他們技藝精湛,經驗豐富,聞一聞窖房內香氣,抓一把糟醅嘗嘗,就能知道產酒好不好,是白酒釀造界大隱隱于市的“高手”。
他們在日復一日的釀酒中,把探氣上甑、續糟配料等100多道極其繁復和精細的工序轉化為身體“本能”,把最佳的臨機把控與預判視為個人技藝打磨的終極目標,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匠心永續間,使五糧液傳承逾千年的古法釀造技藝不斷傳揚精進的同時,也書寫著勞動者的時代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