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的嘆息:當不文明行為遇上世遺名片?
漫步在泉州開元寺的千年古榕下,本應是感受禪意與歷史交融的絕佳時刻。然而最近,市民葉女士卻在這里目睹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游客伸手拽下鐘花櫻桃樹的“小紅果”隨意咀嚼,孩童用水槍噴射放生池中的烏龜,甚至有人踩著古樹盤根擺姿勢拍照。“怎么說呢,就像一幅水墨畫被潑了墨漬。”葉女士的比喻,道出了許多本地人的無奈。
開元寺作為泉州申遺成功的核心遺產點之一,不僅是游客打卡的“頂流”,更是這座城市的文化靈魂。然而,隨著人流激增,隨意采摘花果、踐踏草坪、亂丟垃圾等行為,正悄然侵蝕著這份厚重。景區清潔工老陳邊掃著地上的果核邊搖頭:“周末一天能掃出幾十斤垃圾,還有人把口香糖粘在石雕縫隙里——你懂的,清理起來簡直要命。”
?被誤解的“小紅果”:自然饋贈還是觀賞禁區??
在開元寺仁壽塔旁,鐘花櫻桃樹(福建山櫻花)的果實成了爭議焦點。不少游客誤以為這些拇指大小的“小紅果”是野生櫻桃,摘下來嘗鮮者絡繹不絕。記者曾親眼見到一位中年男子咬下果實后皺眉吐掉:“又酸又澀!和超市賣的完全不一樣。”泉州市林業局專家對此哭笑不得:“這是觀賞性櫻花,果實成分不明,食用可能引發不適。”
更令人擔憂的是采摘行為對樹木的傷害。鐘花櫻桃樹枝條纖弱,游客拉扯樹枝時常導致斷枝。景區養護員小林展示了一段監控視頻:幾名游客為拍照合力搖晃樹干,花瓣如雨飄落。“櫻花花期本就短暫,這么一折騰,明年開花量至少減少三成。”他撫摸著樹干上的裂痕,語氣里透著心疼。
?從木棉到古榕:那些被“打卡”綁架的植物?
類似遭遇的不止開元寺。在橋南中心公園,四月盛放的木棉樹本是春日盛景,卻成了部分游客的“互動道具”。兩名女子為拍攝“花雨視頻”,拽住樹枝瘋狂搖晃,花瓣未落盡的新鮮花朵成片墜地。公園保安上前勸阻時,反被懟:“花遲早要掉的,我們這是幫它提前更新換代!”
而在釋雅山公園,超過百歲的古榕樹根系被游客當作攀爬架。有人為拍“武俠風”照片,直接踩著裸露的樹根擺造型。植物學家張教授指出:“古榕根系表層布滿吸收養分的毛細根,頻繁踩踏會導致營養吸收受阻,嚴重時可能整株枯萎。”
?隱形殺手:藏在細節里的破壞力?
比起明目張膽的不文明行為,某些看似無害的舉動更具隱蔽殺傷力。東湖公園兒童游樂區里,家長默許孩子將零食包裝塞進灌木叢;中山公園草坪上,遛狗者放任寵物排泄卻不清理。清潔工吳阿姨掀開一叢杜鵑花,露出底下發霉的橘子皮和煙蒂:“這些藏在植物里的垃圾,十天才清得完一輪。”
更棘手的是管理盲區。開元寺放生池中的百年老龜,因長期被玩具水槍噴射,已有個體出現應激反應。飼養員嘗試立起警示牌,卻總被頑童當作靶子。“龜甲看似堅硬,其實布滿神經末梢。”動物保護志愿者小周展示著紅外相機拍下的畫面,“尤其是眼睛被水柱沖擊時,它們會瘋狂掙扎撞向池壁。”
?文明的溫度:那些悄然生長的改變?
令人欣慰的是,并非所有故事都充滿無奈。在泉州古城金魚巷,一群銀發志愿者自發組成“護遺小隊”。他們用閩南語編出順口溜:“櫻花好看莫動手,垃圾入桶像回家。”遇到摘花游客,阿婆們會遞上自制書簽:“送你一張手繪櫻花,把真花留給后面的人看呀。”
東湖公園則嘗試用“教育滲透”破局。園林部門在垃圾桶旁設置“種子交換站”:投入10個煙頭可換1包波斯菊種子,20個塑料瓶能兌換多肉盆栽。負責該項目的90后設計師小鄭說:“有個小男孩連續三周來換種子,現在他全家逛公園都帶著垃圾袋。”
?把公園當自家院子:一場城市文明的覺醒實驗?
泉州文旅局最新推出的“世遺守護者”計劃,正試圖將被動管理轉為全民參與。在開元寺入口,游客可通過掃碼認領“虛擬櫻花樹”,實時查看自己游覽路線的文明指數。景區負責人透露:“系統上線首月,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下降了18%——或許因為每個人都能在云端看見自己的‘文明足跡’。”
更有趣的是民間智慧。西街茶鋪老板老蔡,把茶桌支在店門口,凡自帶水杯的游客可免費續茶。“少扔一個塑料瓶,就少一分清理壓力。”他指著墻上顧客留下的環保宣言,“有個北京姑娘寫道:在泉州學會了用眼睛帶走風景。”
?孩子的眼睛:播下未來的種子?
在泉州師范附小,一堂特殊的“世遺班會”正在進行。孩子們用橡皮泥捏出受傷的櫻花樹,用彩筆畫下理想中的公園。班主任李老師展示學生日記:“今天我阻止爸爸踩草坪,他說‘女兒比大人更懂守護家鄉’。”
這種代際影響正在顯現。在清源山老君巖前,記者偶遇一位父親蹲著給兒子系鞋帶。孩子突然指著警示牌念出聲:“爸爸,我們不能摸石像哦!”父親愣了下,把伸向石刻的手縮了回來:“對,石頭爺爺怕疼。”
?在古城的呼吸間尋找答案?
暮色中的洛陽橋,潮水輕輕漫過北宋年間的筏型橋基。導游阿芬不再用喇叭喊話,而是輕聲提醒團隊:“大家注意腳下,這些牡蠣膠結的石頭,每一塊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游客們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仿佛怕驚擾了千年前的月光。
或許文明旅游的真諦,就藏在這種細微的敬畏心里。當我們在開元寺輕輕扶起被壓彎的花枝,在東湖公園多走十米尋找垃圾桶,在釋雅山公園為古榕系上祝福紅綢而非刻字留念——這座世遺古城的靈魂,便在我們的掌紋間獲得了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