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重慶璧山區七塘鎮,仿佛被施了魔法。金黃的油菜花海在陽光下翻涌成浪,十二位身著唐裝的花之使者穿行其間,衣袂飄飄間,恍若穿越千年——這場2025年田園花朝節的開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暗藏著一個鄉村從“流量打卡地”向“文化沉浸地”蛻變的秘密。
?從“看花”到“入戲”:一場唐風穿越的沉浸式敘事?
說來你可能不信,在重慶周邊“油菜花節”扎堆的今天,七塘鎮硬是靠一場“角色扮演”殺出重圍。當其他地方的游客還在舉著絲巾拍照時,這里的游客早已換上唐裝,跟著禮儀官學習“三拜禮”。駐村第一書記蘇成洪說得好:“我們要讓花海不只是背景板,而是變成一場穿越劇的舞臺。”
漫步在七彩田園的200畝花田里,你可能會偶遇正在“獻香”的仕女,或是吟誦唐詩的書生。游客杜華瑾一家原本只是想來賞花,結果被“科普”了一堂唐禮課,連孩子都學會了拱手作揖。“怎么說呢,就像突然闖進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片場,連空氣里都飄著文化味兒。”她笑著比劃。
這種“沉浸式劇本殺”般的體驗,讓七塘鎮的花海有了靈魂。游客停留時間從過去的2小時延長到一整天,周邊農家樂的老板們偷偷告訴我:“現在連工作日的客房都得提前兩周訂。”
?藝術改造鄉土:當農房變身美術館?
話說回來,七塘鎮的鄉村振興可不止靠“演演戲”。在蓮花穴村,一棟破舊農房被川美師生改造成美術館,不銹鋼雕塑與原木房梁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本地書法家傅應明的作品直接掛在田埂邊的竹架上,墨香混著油菜花香,這畫面怎么說呢……像是把《蘭亭序》寫進了《桃花源記》。
“以前覺得藝術是城里人的玩意兒,現在連我家的泡菜壇子都被夸成‘后現代裝置’。”村民王大姐一邊晾曬辣椒一邊打趣。那些曾經閑置的牛棚、糧倉,如今成了藝術家的工作室,游客不僅能看展,還能親手捏陶土、寫書法。對了突然想起,蓮花穴美術館里最火的打卡點,居然是廁所外墻——川美學生用碎瓷片拼出的抽象壁畫,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有文化的茅房”。
?野菜宴與辣子雞:舌尖上的流量經濟學?
逛累了?文心潤璧文化集市的煙火氣早就勾得人走不動道。非遺傳承人現場教游客制作辣子雞丁,野菜粑粑的蒸籠冒著熱氣,空氣里彌漫著花椒與艾草的混合香氣。蘇成洪書記算過一筆賬:去年花朝節賣出的土雞蛋超過3萬枚,連村民家腌的蘿卜干都成了搶手貨。
最絕的是七塘鎮設計的“兩日游”線路:第一天在番茄小鎮摘果子,第二天到鄉愁幺灘看藝術展,晚上住在由豬圈改造的星空民宿。游客李小姐在朋友圈寫道:“白天是文藝青年,晚上數星星聽蛙鳴,這種混搭風你懂的。”
數據顯示,這種“采摘+觀展+民宿”的閉環模式,讓七塘鎮2025年一季度農文旅綜合收入突破3000萬元。村民李福群家的菜園子成了網紅供應點:“以前挑去鎮上賣不完的菜,現在游客搶著要,連爛葉子的 compost(堆肥)都被搞生態種植的老板包圓了。”
?半小時都市圈:高速公路帶來的潑天富貴?
合璧津高速通車后,重慶主城到七塘鎮的車程縮短到30分鐘。原本冷清的江家坪村,現在周末停車場堪比熱門商圈。鎮政府趁熱打鐵推出“每月一主題”:潑水節時稻田變泳池,年豬文化節現場直播殺年豬,城里人一邊喊著“殘忍”一邊搶購生態豬肉。
要說最魔幻的場景,還得數去年冬至的“稻田音樂會”。交響樂團站在收割后的田埂上演奏,觀眾裹著羽絨服坐在稻草堆里喝醪糟湯圓。燈光亮起的瞬間,遠處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車流成了天然背景板,現代與鄉土在這一刻奇妙共生。
?鄉村振興的璧山密碼:讓詩意可觸摸?
站在將軍村的觀景臺俯瞰,花海里穿梭的唐裝身影、農房屋頂的金屬雕塑、高速路出口綿延的車流,構成一幅超現實的鄉村振興圖景。七塘鎮沒有照搬“網紅村”的套路,而是把文化做成體驗、讓藝術扎根土地、用節會激活產業,最后借交通打通城鄉血脈。
或許有人會問:搞這么多花樣能持久嗎?看看蓮花穴美術館門口那塊牌子就知道了——上面刻著村民投票選出的村規:“可以看不懂藝術,但要尊重創造。”這種既保留鄉土本色又擁抱現代性的智慧,或許才是七塘鎮最動人的風景。
夕陽西下時,我又遇見那群“花之使者”。褪去唐裝的姑娘們正幫著阿婆收晾曬的干豆角,金線刺繡的披帛在風中輕揚,恍惚間竟分不清是演員還是本真的鄉村生活。這大概就是七塘鎮的高明之處:它讓游客帶走的不僅是照片,還有一段關于詩意田園的鮮活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