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頭李大叔還在地頭擦汗,魯南30℃的日頭曬得地膜直反光。誰能想,剛過申時天邊就烏泱泱壓來黑云,風卷著碎土片子呼呼往人脖子里鉆——省氣象臺的黃色預警,到底還是應驗了。這波天兒邪乎。
暖氣團正把山東往夏天拽,北邊冷渦偏不省心,帶著冷空氣三天兩頭南下掐架。倆氣團在半空撞得火星四濺,雷暴大風加小冰雹,專挑熱量足的魯南、半島南部下狠手。
可海上水汽跟不上趟,雨點子稀稀拉拉,多數地兒就落個2~5毫米,連地皮都沒浸透。最揪心的是溫差。
2日白天還熱得穿單衣,3日凌晨北風一刮,最高溫直接跌10℃,莊稼苗受得了?
濰坊老張盯著剛露頭的玉米芽直嘆氣:“立夏前后正長個兒呢, sudden降溫別把苗兒凍蜷了。”更別說8~10級的雷雨大風,去年鄰居家大棚膜就被掀飛過,這會兒地里搭架的豆角最怕這茬。爭議點藏在雨勢里。
預報說未來15天全省累計降水量15毫米以上,魯西北、魯東南能到20~30毫米,可“局部40毫米以上”的字眼下,藏著多少靠天吃飯的盼頭?種地的都知道,“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可這雨來得猛卻散,中雨以上全扎堆對流中心,靠天收的坡地旱田,真能分到一杯羹?機場也跟著遭罪。
濟南遙墻、青島膠東的航班,趕上2日傍晚的雷暴就得繞路。咱莊稼人不懂航空,但看著天公這脾氣,難免犯嘀咕:前晌還說入夏升溫是大趨勢,后腳冷渦就帶著風雨來攪局,接下來播種的玉米、棉花,到底啥時候能安穩扎根?數據擺著硬道理。
4日夜間到5日白天,魯西北最高溫又竄到29℃,南部沿海卻只有16℃,這“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戲碼,連著5~6日、8~9日還要演好幾場。更別說13日前后的降雨過程,到底是解渴雨還是搗蛋雨,成了莊稼人床頭的天氣預報收音機里,最牽腸掛肚的未知數。我個人覺著,這天氣就像耍脾氣的娃娃,說變就變。
咱種地的沒法跟天較勁,可防范得做在前頭。搭好防風架、檢修大棚膜,盯著氣象預警比盯著莊稼苗還勤。
只是看著預報里“分散性短時雷陣雨”的字眼,總忍不住想:要是雨水能勻乎點,別可著一地兒猛下,多好?末了還是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但咱能算的,是把準備做足。
就像李大叔傍晚冒雨加固的玉米苗支架,雖擋不住所有風雨,卻能讓心里踏實幾分。只是這反復橫跳的天氣,啥時候能穩當些?
留個問號給天,也留給每個盯著天氣預報的莊稼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