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蹲在田頭吧嗒旱煙,盯著天陰得像扣了口黑鍋。手機里天氣預報蹦出來,今明兩天強降雨帶正往咱這兒撲。更揪心的是冷空氣跟著搗亂,局地降溫能到12℃,這天氣跟鬧著玩似的。
五月初本是春播緊要時候,可天公偏不遂人愿。南方多地早被暖濕氣流裹住,貴州東部、廣西北部那些剛種下的秧苗,怕是要遭大雨沖刷。廣東西北、福建東南的老農看著天氣預報直嘆氣,大暴雨一來,地里積水排不及,莊稼根須可要泡壞了。
北邊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新疆、內蒙古的大風呼呼刮,4 - 6級的風夾著沙塵,剛露頭的幼苗經不起這么折騰。
鄭州那地界更玄乎,前一天還熱得像蒸籠,37℃的高溫曬得人發暈,第二天就跌到24℃,溫差跟坐過山車似的。
農民們最愁的就是這忽冷忽熱,剛出苗的玉米、剛開花的果樹,哪經得起這般折騰?“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可這雨下得太急不是好事。城市里擔心內澇,農村里更怕山體滑坡,住在山腳的老張已經開始往高處搬雜物了。
那些搞大棚種植的,既要防雨水灌棚,又要防降溫凍壞幼苗,真是兩頭犯難。有人說,現在天氣預報準,提前防范就行。
可實際操作哪有那么簡單,玉米苗才破土就遭雨淋,咋辦?咋辦?
剛移栽的蔬菜苗,一場大風就能掀翻地膜,重新補苗又得耽誤農時。我瞅著最該操心的還是剛坐果的大棚西瓜,低溫陰雨一來,授粉坐果肯定受影響。還有北方的小麥,正處于灌漿期,突然降溫會不會導致減產?
誰心里都沒底。
氣象部門說相關部門會加強預警,可農民自己的土辦法也不能丟。
該挖排水溝的趕緊挖,該加固大棚的趕緊加固,老輩人說“人勤地不懶”,關鍵時候還得靠自己。但說到底,天氣這事兒太琢磨不透,前幾年倒春寒讓果樹減產,今年又來個立夏強降雨。農業靠天吃飯的根子一時半會兒難改,可咱能不能多學點科學防災的法子?
比如提前選育抗寒抗澇的品種,比如多修些水利設施,讓老天爺的脾氣影響小點兒。
到底啥時候能盼來穩當天氣?
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清楚,每回天氣折騰一次,咱農人就得多長個心眼。天老爺的臉說變就變,咱農人的法子得比天多,這樣日子才能穩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