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摩托掠過田埂時,遠遠看見曬谷場邊支起塊木牌。白底黑字寫著“村口咖啡”,旁邊畫著歪歪扭扭的咖啡杯,像極了孩童的蠟筆畫。
老張蹲在樹下吧嗒旱煙,嘟囔著:“城里娃瘋了,跑咱這窮溝溝賣苦水。
”頭回見水泥平房改的咖啡館,玻璃擦得锃亮,映著田里的稻穗晃悠悠。
吧臺是老木工打的,擺著磨豆機,旁邊堆著半袋新收的玉米,混搭得奇怪。穿背帶褲的姑娘遞來菜單,“折耳根拿鐵”“辣椒炒肉風味美式”,聽得人直皺眉。
可偏偏周末就堵車,小轎車排到村口,穿漢服的、背相機的,涌進曬谷場。
老張瞅見自家產的核桃擺上貨架,15元一袋,比鎮上收購價翻了番。
他撓著頭想,這苦水咋就引來了金鳳凰?城里的咖啡館正打得頭破血流。瑞幸、庫迪的9.
9元券像潑水,便利店的美式堆成山,喝出了涼白開的架勢。年輕人卻轉頭扎進村里,把豬圈改成打卡點,在菜地里支起遮陽傘,圖個啥?
大理的麥田咖啡館火了,主理人每天拍裝修視頻,評論區罵聲一片。“農民伯伯哪有閑錢喝咖啡?”可半年后,門口停滿了外省牌照的車,玉米地成了背景板。
河北滄州的爛尾樓里,劉抗抗自己搬磚砌吧臺,手磨出泡,就為給摩友搭個歇腳地。
“沒人信荒郊野外能開店,可摩托車的突突聲,愣是把寂靜的濕地吵熱了。”村咖的賬本算得精。房租?
自家老屋閑著也是閑著,掃掃就成了店面。
人工?媳婦揉面團做點心,老爹蹲門口賣土特產,全家齊上陣。但也有難念的經:快遞不到,得騎摩托跑十里地去取;設備壞了,城里師傅嫌遠不愿來。
浙江安吉的“深藍計劃”,靠山水溢價讓村集體增收200萬。云南的咖啡莊園更絕,游客在咖啡田邊杯測,轉身就買走一袋咖啡豆。可福睿犯了難,想在家鄉開村咖,設計費就要2萬,積蓄砸進去一半,萬一沒人來咋辦?
“鎮上離市區七十公里,總不能靠發朋友圈拉客吧?”爭議像田里的雜草,拔了又長。有人說村咖是噱頭,拍夠了照就沒人來,跟往年的農家樂一個樣。
有人看見商機,老屋改咖啡館,豬圈變打卡點,可豆子好壞沒人在意,全靠濾鏡撐著。
但劉抗抗發現,騎摩托來的人總愛多坐會兒,聊聊路上的故事,帶走一袋老張的核桃。“他們喝的不是咖啡,是在水泥森林里憋久了,想聞聞泥土味。
”數據悄悄變了模樣。懷柔區70多家村咖,端午三天營收7138萬,游客順道買走了200噸土特產。海口的“水塔咖啡”火了后,周邊民宿開了10多家,村民把酸豆醬擺上了貨架。
可危機也藏在影子里:跟風開的店沒特色,三個月就關門,留下一堆生銹的磨豆機。少東從城里回到西雙版納,把“香茅草特調”端上吧臺。
他教村里的年輕人煮咖啡,說豆子要新鮮,就像田里的稻子,得用心侍弄。“本地人不懂風味?
沒關系,先讓他們覺得這苦水配得上村口的風景。”他在朋友圈發了張照片,老阿婆捧著拿鐵,笑得比咖啡豆還甜。
村咖能走多遠?沒人說得準。
但老張發現,自打有了咖啡館,村里的水泥路修得更寬了,路燈也亮堂了。年輕人回來得勤了,帶著城里的朋友,指著曬谷場說:“這是我小時候打谷子的地方。”咖啡機突突響,和拖拉機的突突聲,倒像是隔代親戚,在田埂邊碰了頭。
末了,劉抗抗擦著吧臺說:“其實大家心里都有塊田,種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把種子撒下去。”這話像顆咖啡豆,滾進了老張的旱煙袋,也滾進了每個想回村的年輕人心里。村里的咖啡杯端穩了,裝的從來不止是豆子,是年輕人把根扎進泥土的膽子。
至于能不能火過秋老虎,誰說得定呢?但至少,這股子敢闖的勁頭,比拿鐵更讓人提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