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7點多,D7987次動車剛出牡丹江站就不動了。
車廂里的人盯著窗外黑黢黢的林子,誰也沒想到這一等就是4個多鐘頭。
手機屏幕亮了又滅,有人開始數天花板上的燈,數到第23盞時,廣播終于響了——“前車故障,正在處理”。按理說,2個多小時就能到七臺河西的車程,硬是熬成了“午夜馬拉松”。
G907次的乘客更納悶,他們聽說是前車趴窩,可到底哪輛車故障、卡在哪兒,沒人說得清。
車廂顯示屏“晚點未定”四個大字,把人的心吊得慌,有大爺直嘆氣:“比牛車還慢,這動車咋開的?”夜里溫度越來越低,穿薄衫的乘客直打哆嗦。列車員抱來幾箱礦泉水,說“先對付著”,可大伙兒更想知道啥時候能走。
有人打12306客服,那邊只說“登記反饋”,打市長熱線的人也急眼:“這么多人困這兒,總得給個準信兒吧?”直到凌晨,車才慢慢啟動,雞西西站的乘客更糟心。幾百人擠在站臺,大半夜的沒車坐,多虧當地調來了下班的大巴車,才分批把人送走。
有大姐下車直跺腳:“早知道帶件厚外套了,凍得骨頭都疼。”這事暴露出的問題可不小。
故障發生后,為啥信息一直不透明?乘客只能靠猜、靠問,鐵路部門的應急通知咋就跟不上?再說物資補給,大冷天的,光發瓶水哪夠?
老人孩子熬不住咋辦?這些都該好好想想。看看其他列車的情況,G907次等了3小時,D7982次也沒好到哪兒去。
大家都碰到“前車故障”的說法,可故障車具體啥情況,始終是筆“糊涂賬”。有乘客吐槽:“現在坐火車都得備充電寶、厚衣服,這算啥事兒?
”鐵路系統這么大,有點突發狀況能理解,可處理方式得跟上。及時通報信息、做好后勤保障,這些都是該做的事兒。
我個人覺得,鐵路的“高效”不該只體現在正點率上,應急時的反應速度和服務質量,更能看出真本事。
這次滯留給大家提了個醒,假期出行得多個心眼。但更關鍵的是,相關部門得反思:咋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要是下次再遇到故障,能不能讓乘客少受點罪、少點焦慮?
這才是大家最關心的。說到底,交通出行連著老百姓的心頭事。車能跑得快很重要,遇到問題能處理得好、說得明白,同樣重要。
出行遇突發不可怕,怕的是等不來一句“咱說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