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長篇小說《紅巖》正式出版。由于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從特務屠刀下僥幸逃生的地下黨員,在獄中曾經歷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因此內容真實,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因此,小說剛剛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后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至今51次再版,發行超過千萬冊;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
小說讓“渣滓洞”被世人熟知
小說的成功發行,讓國民黨軍統特務設置的幾處秘密監獄大白于天下。尤其是位于重慶市歌樂山麓的“渣滓洞”,大批被捕的地下黨員、進步學生、民主人士被關押此處多年,“長期遭受折磨,精神上肉體上遭受了許多痛苦,二十歲的青年人頭發變白,中年人變成了老年人,很多都得了很重的慢性病”。
渣滓洞原本是當地資本家開辦的一個小煤窯,因開采出的煤渣多、煤炭少,被稱為“渣滓洞”。1938年,南京、武漢相繼被日寇占領后,國民黨當局遷都重慶,軍統特務組織也在四川境內大肆擴張,后來發現渣滓洞三面環山、一面是溝,地形隱蔽,決定將這里改建為監獄;1939年,礦主被逼死,產業被霸占。
四大殺手之一選定改建為監獄
1943年,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的沈醉為了尋覓地點籌建“中美合作所”,乘車來此巡視,選中這一地點,并對其升級改造,使其成為真正的“魔窟”。
沈醉雖然是學生出身,表面看著文質彬彬,卻也是個“狠角色”,位列軍統“四大殺手”。不過另外3位中,華北督導團副團長趙理君因私仇殺害豫西行政督察專員韋孝儒,已被蔣介石下令處決;上海區區長王天木及繼任的陳恭澍,都已落水投靠日寇,當了漢奸。
因此,沈醉是“四大殺手”中碩果僅存的1個,而且他是復興社特務處時期的元老級人物,追隨戴笠多年,很受信任,加上他負責軍統局總務,挑個地方當秘密監獄這種小事,自然三秤兩碼就通過了。次年,渣滓洞原礦主就被特務們設毒計逼死,產業也被霸占。
渣滓洞無異于人間煉獄
作為昔日的小煤礦,渣滓洞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加上特務們故意刁難折磨,被關押的人“每天只放風十幾分鐘,其余時間被禁錮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伙食很壞,只有一點囚糧和微不足道的菜金,每天吃的是很壞的飯和一點鹽水湯的菜。因營養不良,又沒有運動,患病的人很多”。
小說作者楊益言從1948年至次年4月,曾被關押在渣滓洞8個月,后經親友多方營救才出獄;另一作者羅廣斌也曾在渣滓洞長期關押。因此,兩人對渣滓洞內的慘況記憶猶新:“十來步長,六七步寬的窄小牢房里,關了二十來個人”,“只能從鐵門外樓欄桿的縫隙里,望見不遠處的一塊地壩,這便是每天‘放風’時,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輪流去走動一下的狹窄天地”,“全室的飲水,儲存在一只小的生銹的鐵皮罐子里”,“是吃飯的時候了,室外傳來一陣混合著焦糊與霉臭的味道”,“飯桶里面盡是烏黑的碎石似的硬飯粒……”
1949年11月30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指揮下解放重慶,次日抵達渣滓洞。但早在11月27日,看守的特務們就已經分批開始大屠殺,監獄內數百仁人志士,最后僅少數人幸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