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海底穿行的城市生命線。
在廈門西海域的萬頃碧波之下,一條鋼鐵巨龍正以每天4-6米的沉穩步伐,向深海挺進。
這條全長6177米的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不僅是全國在建最長的過海綜合管廊,更是廈門邁向國際濱海花園城市的戰略工程。
它如同一條嵌在海底的"城市臍帶",將澎湃電能與生命之源源源不斷輸向鷺島,書寫著現代工程與海洋生態共生的壯麗詩篇。
一、破浪前行的世紀構想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廈門經濟特區在鷺島崛起時,電力供應仍依賴跨越廈門灣的220千伏架空線路。
每當臺風來襲,漆黑的街道與停轉的工廠,訴說著能源安全的隱憂。
2014年,隨著郵輪母港規劃落地,橫亙在海滄大橋與嵩嶼碼頭之間的電力走廊成為制約港口發展的"海上藩籬"。
設計師們以"向海借路"的智慧,將電力纜化與清水輸送共廊建設,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工程采用"明挖+頂管+盾構+礦山法"組合工法,猶如在海底編織立體交通網。
其中海域段3.1公里的盾構隧道,要穿越4種巖性、3處基巖凸起和全斷面砂層,相當于在豆腐腦般松軟的地層中雕刻鋼鐵甬道。
2023年6月,直徑7.02米的特型盾構機"海龍號"始發時,刀盤上19寸滾刀的轟鳴,奏響了現代工程征服海洋的序曲。
二、深海掘進的科技密碼
面對復雜的地質挑戰,建設者創造出多項行業標桿。
針對大嶼島全斷面硬巖段(巖石強度達167兆帕),他們為盾構機換上"金剛狼牙齒"——采用加厚19寸滾刀與"6主梁+6輔梁"刀盤結構,使破巖效率提升40%。
當盾構機遭遇基巖凸起時,智能掘進系統實時調整推力與轉速,如同外科醫生般精準切除地層"病灶"。
在1.3公里長的軟硬不均地層段,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化身"海底CT"。
通過地質雷達與鉆孔取芯,工程師提前7天預判孤石分布,及時更換滾刀避免設備損傷。
面對滲水難題,17米超前注漿帷幕將松散砂層"黏合"成整體,創下日掘進8米的突破性紀錄。
這些技術創新,使我國海底綜合管廊施工技術躍居世界前列。
三、海底城市的共生美學
隧道不僅是功能載體,更是生態藝術杰作。
管廊采用上下分倉設計,上層鋪設雙回220千伏電纜,下層輸送日供水20萬噸的原水,如同將城市血管與神經巧妙編織。
過海段外徑6.7米的管廊,頂部與海底保持3米凈距,為中華白海豚留出遷徙走廊。
施工中回收的3.2萬噸建筑垃 圾,經特殊處理后重鋪為海滄大道透水路面,實現資源閉環。
當人們穿行于管廊內部,會驚嘆于工業與自然的奇妙交融:
混凝土管片上鑲嵌著閩南花磚紋樣,應急通道的LED燈帶模擬著潮汐光影,監測系統實時顯示著水溫、鹽度等海洋數據。
這種設計哲學,讓冰冷的基礎設施煥發出人文溫度。
四、城市新生的多維價值
2026年全面投用后,這條海底動脈將釋放多重紅利。
電力方面,替代原有架空線路可騰出28公頃土地,相當于1.5個鼓浪嶼面積,為郵輪母港擴建與五緣灣開發注入空間動能。
供水方面,1.6米直徑輸水管道將終結本島單一水源歷史,保障未來50年200萬居民用水需求。
更值得期待的是,西海域"電力走廊"的消失,將使郵輪母港至嵩嶼碼頭的海上天際線重現通透,助力廈門申報國際海洋文化中心。
經濟賬本同樣亮眼:
項目直接創造2000余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土地增值超百億元。
生態賬本則體現在每年減少7.8萬噸碳排放,保護12平方公里海洋生態。
正如項目總工程師李博君所言:"我們不是在海底挖洞,而是在編織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網。"
五、通途在望的時空坐標
- 地理坐標:北緯24°27',東經118°06',西海域主航道下方
- 工程時序:
2022年6月:盾構始發井封頂
2023年6月:過海段盾構始發
2024年11月:本島段基坑開挖
2026年10月:全線貫通投用
- 技術亮點:
① 國內最長過海綜合管廊(6.2公里)
② 最大直徑盾構管廊(外徑6.7米)
③ 最復雜地層穿越(4種巖性+基巖凸起)
- 體驗動線:
從海滄嵩嶼電廠出發,穿越大嶼島硬巖層,經鼓浪嶼北側海域,終抵思明區廈禾變電站。
結語
當盾構機的轟鳴漸漸化作城市脈動,這條海底長城已悄然重塑廈門的未來圖景。
它不僅是工程技術的豐碑,更是人類與海洋和解的智慧結晶。
在碧波蕩漾的西海域之下,一個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韌性的新廈門,正隨著隧道的延伸破浪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