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兩岸,古典與現代的建筑交相輝映,中國畫如何用筆墨描繪上海的立體節奏與視覺張力?帶著這道時代命題,“五一”小長假首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評論家協會理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導尚輝做客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以《國畫里的黃浦江畔——筆墨現代性的城市地標探索》為主題展開精彩演講,帶領觀眾穿梭于水墨丹青與都市天際之間,奏響一曲傳統藝術對話現代文明的思想交響。
這是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辦的“大美術館計劃”之美育講堂——“中華藝術大家說”第一季第四講。
“中國傳統山水畫為何不能稱為‘風景畫’?”講座現場,尚輝拋出的這樣一個問題引人思考。名稱之別,意味著中西之間藝術理念與價值觀的巨大差別,也表現為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當下中國城鎮快速發展所形成的都市景觀,理應成為當代中國畫表達現實感受的聚焦點。而如何將視覺經驗轉化為筆墨程式,即為當天“中華藝術大家說”熱烈探討的話題,也是這個時代亟待突破的課題。
觀眾王女士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認真地記錄下主講人的觀點,并這樣告訴記者:“尚老師把我平時難以理解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話語講出來,讓我感受到城市山水的魅力和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讓我的假期第一天就如此豐富而充實。”
另一位外地游客表示,外灘眾多標志性的建筑群見證了上海發展的繁榮歲月,陸家嘴又是改革開放前沿的新地標,但是如何用中國畫來表現這種城市的節奏感確實是自己沒想到的,這次的講座回答了這個問題。
當建筑學、社會學與美術理論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講堂里跨界碰撞,現代“建筑入畫”的百年路徑也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繪畫理論與城市文脈相互交織,令觀眾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
尚輝指出:“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是機器或數字復制時代形成的視覺性表征的映射,對筆墨是什么的再次追問,凸顯了城市視覺化消費對傳統筆與墨關系的重建,它雖傳承或借用了傳統山水畫或花鳥畫的某些筆墨皴法,但不論巖石建筑還是玻璃與鋼的建筑,筆與墨在描述或表現這些建筑時,也便創生出新的筆墨類型。”
當天的“中華藝術大家說”活動座無虛席,觀眾與主講人也熱切提問互動,當天講座也通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館方微信視頻號進行了直播,收獲超十萬觀眾線上觀看。
“中華藝術大家說”是為進一步深化落實上海“大美術館計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群眾打造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大課堂,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辦。前幾期還曾邀請馮遠、金亞秋、許江、曾成鋼等知名學者大家暢談藝術跨界話題,深受觀眾喜愛。
作為可持續的文化品牌,“中華藝術大家說”以其獨特的學術深度與傳播效能,正成長為彰顯中國精神、上海氣質的美育新高地,為上海乃至全國的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未來,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將持續邀請各領域大家,以藝術為媒搭建跨學科對話平臺。這座矗立于浦東的文化地標,正通過一場場思想激蕩的美育實踐,書寫著新時代的藝術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