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名字有點怪。芪是什么意思?
芪的本義是指一種根須深入地底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芪寫作“耆”,專指六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規定:五十歲叫艾,六十歲叫耆,七十歲叫老,八十九十歲叫耄、耋,百歲叫期、頤。
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專門解釋了這個耆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耆者,長也,一指年長,二指黃耆根長。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黃耆色黃,黃是脾之色,脾為土,黃是溫之色,所以李時珍下結論說:“黃芪是補藥之長。”
黃芪不僅是補氣的王牌藥,還是一種溫補的食材。老百姓家里燉補湯,飯店里營養菜,都離不開黃芪。因為黃芪有一個特點:緩補,力道綿長,補而不上火。這一點和人參不一樣,人參是真上火,不能隨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兩經,有七大功效:補脾肺氣、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補血、活血。《黃帝內經》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黃芪一味既可以氣溫補形,亦可以味甘補精,是一味十分難得的補氣圣藥,能通補三焦元氣,全身上下、內外、表里之氣皆能補益,一藥多能,應用范圍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療效顯著。所以,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一書中將黃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