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發生針對游客的恐怖襲擊事件以來,印巴沖突已持續11天(截至5月3日)。這場造成26人死亡的襲擊事件被印度政府定性為“跨境恐怖主義”,并指控巴基斯坦情報機構參與策劃。隨后印度采取四項報復措施:
1、水源武器化:暫停《印度河水條約》,關閉水壩導致巴控區農業癱瘓,并開閘泄洪引發洪災,造成112人死亡、12萬公頃農田損毀;
2、外交封鎖:驅逐巴方外交人員,關閉陸路口岸和領空;
3、經濟絞殺:中斷所有貿易,包括第三國中轉商品;
4、軍事施壓: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部署蘇-30MKI戰機,海軍“維克蘭特”號航母進入阿拉伯海。
巴基斯坦則采取對等反制:關閉印度領空、暫停貿易、驅逐印方人員,并首次公開130枚核武器進入戰備狀態。雙方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發生四次夜間交火,印度空軍更于4月29日出動“陣風”戰機試探巴方防空系統,引發37分鐘空中對峙。
5月1日,巴基斯坦軍隊在巴東北部旁遮普省舉行軍事演習。同一天,多個國家參與斡旋,力避沖突范圍擴大。
隨后,巴基斯坦防長阿西夫公開表示“130枚核彈并非擺設”,試圖以核威懾遏制印度常規軍力優勢。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分析認為,核武器在局部沖突中難以奏效,反而可能引發“威懾-挑釁”循環:印方若以常規力量壓制巴方,可能迫使巴方訴諸戰術核武器,進而觸發全面核戰爭58。這種“核捆綁”效應使南亞成為全球核危機風險最高的區域之一。
當前的印巴對峙已形成危險的“三重疊加”態勢:常規戰爭風險、核升級威脅、代理人戰爭蔓延。在克什米爾山谷,活躍著23個武裝組織,其中“穆罕默德軍”等極端勢力正利用沖突擴大影響力。更令人擔憂的是,雙方都在突破戰爭倫理底線。印度使用集束炸彈攻擊巴方陣地,巴基斯坦則被指控用改裝無人機投擲化學毒劑。
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巴基斯坦代表的呼吁擲地有聲:“五大國必須采取額外行動!”但現實是,中美俄三國在南亞形成了精妙的戰略平衡。作為印度軍火最大供應商,俄方在2025年向印交付了價值45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包括T-90坦克和“布拉莫斯”導彈。
中國的角色尤為關鍵。當印度切斷印度河水源時,正是中國緊急調撥100臺大型抽水機馳援巴基斯坦災區。王毅外長與巴副總理達爾通話時強調的“三個不支持”——不支持戰爭、不支持單方面改變現狀、不支持任何損害巴方主權行為,構成獨特的中國方案。
當前局勢如同“核彈上的多米諾骨牌”,任何誤判(如印度“閃電戰”摧毀巴核設施)都可能引發鏈式反應。國際社會雖緊急斡旋,但若印巴不解決克什米爾身份認同和水資源分配等根本矛盾,南亞仍將周期性陷入核戰邊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