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畢業,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文科資深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宗教史。代表作有兩卷本《中國思想史》(1998、200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2011)《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2014)《歷史中國的內與外》(2017)《亞洲史的研究方法》(2022)等。
1995年,葛兆光的《中國禪思想史》出版,他著重考察了禪宗各派與政治、社會等之間的互動關系,修正了此前禪史研究的許多結論。到了世紀之交的三卷本《中國思想史》時,葛兆光更是鮮明地點出了他全新的方法意識:要打破當時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陳規定式,把思想史的眼光從精英身上往下調,更加注重“一般知識和信仰”。自調入復旦大學后,他開始著手推進“從周邊看中國”的研究項目,相繼推出《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問題的再澄清》三部作品,幫助人們重新反思對中國的舊有認知。
“我們看歷史需要多面鏡子,一面鏡子只能看到一個方向”,這是葛兆光近些年在講座和媒體上發言反復會提及的一句話。道理很樸素,但有著思想和現實的雙重意義。在葛兆光看來,盡管全球化的進程依然在推進,但把中國放到全球的視野中,用不同國家的史料反觀中國,不斷打破中國人過去的許多有關中國的成見和定見,如今依然極為必要。這種嘗試與世界范圍內的“全球史”熱相呼應,但又有所不同。
全球史的范圍太廣,用葛兆光的話來說,即便是“東亞”,其內部各個國家、地區間的差異都遠非我們目前所想象的那樣。歷史學家的務實,讓葛兆光選擇將目光鎖定在“東部亞洲海域”,用“國家”與“全球”之間的“區域”,作為自己進一步“從周邊看中國”的抓手。2月18日,在2022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時間的眼睛”上,葛兆光做客論壇“放寬歷史的視域從交疊的空間出發看中國”,與羅新、趙世瑜兩位學界同行也討論了“東亞”“亞洲”的研究方法。歷史研究的視野,需要“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
在葛兆光眼中,15世紀的環東海南海區域,即我們常說的東北亞和東南亞,包括明清中國、朝鮮、日本、琉球、暹羅、爪哇等,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世界。許多曾經在單一國家歷史中被一筆帶過的歷史事件,若是放在這個歷史世界的背景下,就會被凸顯出不一般的全球史意義。
不過,葛兆光仍然保持著視野和方法上的自省,在跨出舊有的邊界,將中國人對東亞的理解“去中心化”后,區域史是否比單一國家的歷史更值得關注了?當我們過于強調中國“周邊”的重要性,是否意味著無形中強化了對“中心”的默認?他覺得,這些問題依然需要進一步反思,也是后輩學人應該繼續的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