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靜
5月的陽光傾灑在京唐城際鐵路北京段的工地上,鋼筋碰撞發出鏗鏘聲響,機械轟鳴陣陣。
在北京通州地下30米處,中鐵十四局京唐城際鐵路測量主管李維川正帶領團隊聚精會神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條高鐵大盾構隧道“運潮減河隧道”內,開展無砟軌道鋪設的精密測量工作,向著打通全線“最后一公里”發起全力沖刺。
“水平偏差0.1毫米,垂直偏差0.05毫米,符合標準!”當對講機里傳來確認聲的瞬間,這位38歲的山東漢子長舒一口氣。“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對待每一個測量數據都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這是李維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4年職業生涯中,他憑借分毫不差的測量精度,為16條盾構隧道建設奠定技術基石,從一名普通的產業工人成長為中央企業的技術骨干。在他看來,“一技之長”必有“一席之地”。
李維川參與的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地下段隧道工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是北京地區在建鐵路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項目。
該工程采用國產13.3米超大直徑盾構機穿越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其直徑是傳統地鐵盾構的兩倍,對施工測量提出了更高精度要求。作為項目測量負責人,李維川帶領團隊承擔著“工程之眼”的關鍵角色。
“我們需要在復雜地層環境中,通過實時測量數據引導盾構機完成黑暗中的精準轉向、坡度調整及風險源穿越,最終實現盾構機從預定接收井毫厘不差地破土而出。”李維川介紹說。
在歷時數月的攻堅階段,李維川與團隊創下連續320環管片拼裝“零偏差”的行業紀錄,累計完成25次盾構姿態校正。他們的精準測量不僅保障了超大直徑盾構的安全穿越,更為我國高鐵隧道建設樹立了新的精度標桿。
在李維川的辦公電腦上,一部被磨得表面光滑的移動硬盤閃爍著微光。那是李維川的“盾構施工測量寶典”,里面存儲著他14年來的心路歷程,更封存著一名普通工人向央企技術專家蛻變的成長密碼。
在這部硬盤的以“家”命名的文件夾里還有一張李維川女兒的畫,藍天白云下,子彈頭列車駛過向日葵盛開的田野,畫紙右下角寫著:“爸爸,你修的鐵路真好看!”
如今,李維川帶領的“毫米級”團隊,已然攻克盾構穿越地裂縫帶、長距離下穿河流等世界級難題。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