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4月,“中央媒體聚焦青海,發現青海湖‘變高’‘變寬’”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不少人初聽此訊,都覺得這是件好事,湖泊面積增大似乎意味著生態環境也在改善。但事實真的這么簡單嗎?
作為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的水域面積持續擴展,截至2024年12月20日,已經達到了4650.08平方公里,相較于2023年同期增加了28.1平方公里。
其水位連續20年上升,創造了本世紀最長的增長周期,以每年超過20厘米的速度逐步攀升,目前海拔高度已經超過3196米。
自1955年開始監測以來,水位經歷了先降后升的過程,從1956年至2004年間下降,自2004年起開始持續回升,并且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升高。這種顯著的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影響遠比想象中復雜得多。
保護成效與氣候變遷
青海湖水位連漲20年,這一現象背后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生態保護取得的成果以及氣候暖濕化加劇是兩個關鍵要素,如同一首雙重奏,共同推動著青海湖的演變。
近年來,青海在生態保護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相繼實施。在土地使用方面,積極推行退耕還林政策,曾經被開墾的土地逐漸恢復為森林和草地,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
例如,在青海湖周邊的許多區域,過去由于過度開發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如今隨著退耕還林的推進,綠色植被重新覆蓋大地,有效減少了土壤侵蝕,使得流入青海湖的泥沙量大幅減少。
在區域規劃上,青海明確劃分了生態保護區,對青海湖流域進行嚴格管理。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過度開發活動,限制工業污染排放,確保水源地的純凈。
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通過建立嚴格的保護制度,全方位保護區內的動植物資源,為青海湖的生態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
為了激發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青海專門設立了經濟補償機制。對于因生態保護而利益受損的農牧民,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讓他們能夠安心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農牧民的后顧之憂,還增強了他們對生態保護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在能源發展領域,青海大力發展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從源頭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使得青海湖周邊的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更加宜居。
這些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青海的植被覆蓋率已達到60%以上。茂密的植被就像一個個天然的海綿和堤壩,一方面可以涵養水源,讓更多的降水滲透到地下,補充地下水位,減少地表徑流的流失;另一方面,根系牢牢固定土壤,有效解決了當地水土流失的問題。水土流失問題的改善,使得青海湖的水量損失減少,水位得以穩步上升。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首當其沖,氣候暖濕化加劇,這也成為青海湖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融化。
那些屹立千年的冰川,如今在溫暖的氣候下逐漸消融,化作涓涓細流,通過大大小小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匯入青海湖。
以青藏高原上的某些大型冰川為例,過去幾十年間,其消融速度明顯加快。冰川融水形成的徑流,在夏季尤為明顯,為青海湖帶來了大量的新鮮水源。而且,氣候暖濕化還使得青海地區的降水量大幅增加。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為413毫米,呈現出北高南低的空間分布格局。與上一年相比,流域降水量增加了6.9%,其中東南部地區增加了20.0%至30.0%。增多的降水直接補充了青海湖的水量,使得湖面不斷擴大。
降水量的增加還改善了青海湖周邊的生態環境,促進了植被生長,進一步增強了水土保持能力,間接對青海湖水位上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隱憂重重的連鎖反應
青海湖水位持續上升,表面看似一片繁榮景象,但實際上隱藏著諸多隱患,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悄然發生,給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著青海湖水面的不斷擴張,環湖地區首當其沖,許多農牧民的房屋被淹,原本溫馨的家園如今變得岌岌可危。
以共和縣石乃亥鎮的一些村莊為例,不少村民家中的地面被水浸泡,墻體因長期受水侵蝕而出現裂縫,隨時有倒塌的風險。村民們無奈之下,只能被迫搬離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尋找新的住所。
景區設施也未能幸免,青海湖周邊的一些熱門景點,如鳥島景區和沙島景區,由于湖水上漲,棧道、公廁、觀景平臺等設施嚴重受損。曾經游客絡繹不絕的景點,如今變得破敗不堪,不得不暫停營業。
像鳥島景區,曾經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如今卻因湖水的侵襲,大部分區域被淹沒,鳥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失去了往日的生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青海湖北岸的湖岸線距離青藏鐵路僅有70多米。青藏鐵路是我國重要的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大量的客貨運輸任務。湖水的不斷侵蝕,使得鐵路路基面臨被沖垮的危險。
一旦鐵路出現問題,不僅會導致交通中斷,影響人員和物資的運輸,還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鐵路部門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鐵路沿線進行加固和防護,但這只是暫時的應對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青海湖的擴大,使得水鳥棲息地和繁殖地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減。曾經廣袤的濕地,如今被湖水淹沒,許多水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對于一些候鳥來說,青海湖是它們遷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
如今,棲息地的減少使得它們在遷徙過程中面臨無處停歇、無法繁殖的困境,這對水鳥的生存繁衍構成了巨大威脅。以斑頭雁為例,它們每年都會從遙遠的南方遷徙到青海湖繁殖。但近年來,由于棲息地的縮小,斑頭雁的繁殖數量明顯減少,種群數量也在逐漸下降。
普氏原羚作為青海湖地區特有的珍稀物種,其棲息地同樣受到了嚴重影響。原本適合普氏原羚生存的草原,被湖水淹沒,它們的活動范圍和食物來源大幅減少。
為了尋找新的棲息地和食物,普氏原羚不得不冒險穿越公路和人類活動區域,這使得它們面臨更多的危險,如被車輛撞傷、被人類捕殺等。
普氏原羚的種群數量原本就十分稀少,棲息地的破壞無疑讓它們的生存雪上加霜。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這一珍稀物種很可能面臨滅絕的危險。
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水鳥棲息地和普氏原羚棲息地的受損,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水鳥數量的減少,會導致湖泊中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數量失衡,影響湖泊的生態系統。
普氏原羚的減少,會使得草原上的植被失去有效的控制,可能導致草原退化。而草原退化又會進一步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形成惡性循環,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破壞。
青藏高原的整體危機
青海湖的變化,僅僅是青藏高原生態危機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局,整個青藏高原正面臨整體性的危機,其影響范圍之廣、程度之深,令人憂慮。
自1995年起,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和體積持續增長,北部湖泊擴張最為迅速。1986-2022年間,受氣候變暖和降水增加的影響,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總面積從37109平方千米激增至46980平方千米,蓄水量增加169.7立方千米。
短時間內,大量新湖泊涌現,看似為高原增添了別樣的風景,實則暗藏隱患。許多新湖地質條件不穩定,湖岸由松散的土石構成,難以承受湖水長期侵蝕。
一旦遭遇強降雨、地震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崩塌,湖水瞬間傾瀉而出,形成洶涌洪水,無情摧毀周邊房屋、農田和道路,嚴重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全球氣候變暖,讓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融化。曾經雄偉壯觀的冰川逐漸失去“威嚴”。冰川融化首先導致海平面上升,馬爾代夫、圖瓦盧等地勢低洼的沿海國家,正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居民可能被迫背井離鄉。
冰川融化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它打破了氣候調節的平衡,冰川減少,反射太陽輻射隨之減少,更多熱量被地球吸收,氣溫升高,反過來又加速冰川融化,氣候愈發不穩定。
生物多樣性也深受其害,藏羚羊、雪豹等眾多依賴冰川環境生存的生物,棲息地不斷縮小,食物來源減少,部分物種甚至面臨滅絕風險。就像藏羚羊,每年大規模遷徙尋找繁殖地和食物,如今因冰川融化致草原退化,遷徙路線受阻,繁殖成功率大幅下降。
淡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樣嚴峻。盡管冰川融化短期內增加了河流水量,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冰川持續減少,亞洲多條大河,如長江、黃河、瀾滄江等的水源將逐漸枯竭,數十億人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將受到影響,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均面臨水資源危機。
此外,冰川融化改變氣候模式,極端天氣事件增多。2021年2月,印度北部阿坎德邦一處冰川崩裂,引發雪崩與罕見山洪,沖垮大壩,附近水電站150名工人被洪水卷走,數百名群眾失蹤,這場災難給當地居民帶來沉重打擊,也為冰川融化的危害敲響了警鐘。
結語
地球氣候系統緊密相連,青藏高原湖泊擴張正以“蝴蝶效應”改變全球氣候模式。它影響大氣水汽循環、大尺度大氣環流,改變主要水系水循環與二氧化碳源匯效應。然而,目前部分國家一邊保護一邊破壞,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大打折扣。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全球攜手刻不容緩。各國需制定并執行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強技術與經驗分享。
我們每個人也應行動起來,從減少一次性用品、節約水電、綠色出行等小事做起。只有全球齊心協力,才能穩定地球氣候,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不讓青藏高原的危機演變為全球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