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汕頭濠江區廣澳街道東湖社區的農民公寓即將迎來交付的喜慶時刻。這個“百千萬工程”的標桿項目,將為當地村民提供400多套住房,可大大緩解村民的“居住難”問題。
事實上,住房升級僅是東湖社區近年來實現美麗蝶變的縮影——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東湖社區這座擁有800年歷史的僑鄉,通過生態修復、文化保育、僑力賦能等抓手,在留住鄉愁中激活發展動能,走出了一條“僑、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成為廣東省首批“美麗僑村”的典范。
東湖社區進村主干道
“臭水溝”變身“景觀水街”:生態治理激活鄉愁記憶
說起東湖社區的變化,“東湖大坑”從“臭水溝”變身生態景觀水廊是最生動的注腳之一。
在東湖大坑旁經營粿條面生意多年的陳姨至今仍記得,這條貫穿村落的溝渠曾因歷史違建密布、污水橫流,嚴重拉低了社區“顏值”,是村民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夏天蚊蠅亂飛,異味飄散”,成為影響社區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的一大“頑疾”。
為徹底改變多年來飽受詬病的遺留問題,2021年起,東湖社區啟動“大坑”整治工程,拆除了水面上60多間約4000平方米的臨時商鋪,同時堅持“拆建并舉”,聘請專業設計團隊就東湖主街改造進行景觀設計,發動社會力量捐建改造,清淤疏浚后打造了“奇石公園”“小舟亭”“鄒魯橋”等景觀節點,形成兼具潮汕特色與僑文化元素的生態水廊。
東湖大坑美輪美奐的生態水廊
“最難的是說服村民拆掉一些違建商鋪。”社區黨委委員林釗指著如今花木扶疏的水街景觀向記者回憶說,當時他們拿著規劃圖紙逐戶登門,才終于做通了所有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在僑胞的捐資助力下得以順利推進。如今,整治后的生態水廊與古榕、亭榭相映成趣,成為居民休閑散步、游客打卡的“網紅地標”。
除此之外,東湖社區還同步推進大坑沿岸57座民房風貌提升及“三線”整治,以及衛生服務站、華僑記憶廣場、進村大道、社區休閑公園等一大批民心項目,極大改變了村容村貌。“現在的食客來吃飯,看著眼前的公園一樣的景觀,心情自然都好了。”陳姨說,村子變美了之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前來參觀旅游,她的生意也自然跟著“水漲船高”了。
百年僑宅“古韻新生”:僑鄉歷史與現代文旅的共生
如果說以東湖大坑為代表的村容村貌提升是生態蝶變的代表,那么以月德樓、卓厝巷為代表的百年僑宅保育新生則是社區文化活化的典范。
據了解,東湖社區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東湖人移居海外謀生、創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社區內流傳著“家家有番客,戶戶有僑親”的說法,“據不完全統計,東湖社區現有旅外鄉親約1.3萬人,是東湖現有戶籍人口的兩倍左右。”林釗說。
早期“過番”的華僑,在致富的同時不忘故土鄉情,他們陸續在故鄉筑基建房,留下了一幢幢東湖僑房。如今的東湖僑博館,就是從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修建的“德廬”月德樓升級而來。
百年僑宅變身汕頭市首個社區級僑博館
據悉,汕頭于2023年將“僑房管家”服務列入為僑服務十件實事之一。該服務通過與僑房產權人簽訂管家合同,社區管理,確保僑房維修、養護及時,并實現產權人24小時在線監控。東湖社區在征得李氏兄弟后人的同意后,將這座中西合璧的百年僑宅打造成汕頭市首個社區級僑博館,并免費對社會開放。
華僑記憶廣場成了當地村民文化休閑娛樂的最佳場所
卓厝巷
月德樓的成功改造,開啟了東湖社區僑宅的活化之路,其中就包括了一條“僑房管家”示范街區——卓厝巷。據悉,卓厝巷以當地望族卓氏命名,曾因居民外遷而蕭條,但其保留的多座完整“四點金”潮式建筑和家塾祠堂,堪稱潮汕民居的“活化石”。
在“僑房管家”服務模式下,東湖社區投入資金對巷道進行鋪裝、綠化,并串聯古寨門、古祠堂、水體池塘等元素,打造了2公里僑鄉游覽線路,其中“卓厝巷17號”更是轉型為華僑驛站,成為僑胞聯絡鄉情的紐帶。這一舉措不僅留住了海外僑胞的鄉愁記憶,更為當地鄉村文旅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僑農文旅”融合發展:菊花產業托起金色經濟
東湖社區的蝶變不僅在于環境與文化,更在于產業的振興。“東湖三寶”之一的菊花,正從傳統種植升級為“金色經濟”,“現在準備栽種了,待到深秋時節,菊花田就會迎來豐收,成片金黃色的菊花,散發出陣陣沁人心脾的香氣,吸引了眾多游客驅車前來拍照‘打卡’。”林釗說。
東湖社區種滿菊花的“黃金大道”
據悉,20世紀80年代初,東湖社區有農戶將周邊野生菊花和外地菊花品種移種到自家田里,收成后將菊花進行蒸曬,用來泡酒、泡茶,發現本地種植的菊花相比其他地方品質更優,具有色純、味香的特點,于是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種植菊花的行列,東湖菊花在多年的發展中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特產,也承載著游子們心心念念的家鄉味。
2016年,東湖社區成立了合作社,并且注冊了“金色東湖鄉”集體商標,主要負責宣傳和銷售包括菊花在內的東湖社區的農特產品,“只要農戶種了,合作社就負責保底價收購,有了‘兜底’保障,村民種植的積極性更高。”林釗說。
依托菊花這一農特產品,東湖社區近年來積極聯系相關高校和農科機構研制出了菊花養生茶包、菊花酒和菊花菜等高附加值產品,并且成功舉辦東湖菊花節,建設了以菊花為主題的觀光體驗休閑旅游配套設施,吸引游客在賞菊、品菊時來“番客村”打卡,推動文化旅游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農戶增收。
信息來源:羊城派、觸電新聞
編輯整理:濠江宣傳
關注濠江宣傳
了解濠江,愛上濠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