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七月,明世宗朱厚熜在紫禁城西宮之中暴跳如雷,在鄭王朱厚烷的奏疏之上,氣得哆哆嗦嗦地寫下這樣一段話:
上手批其疏曰:“爾探知宗室有謗訕者,故茲效尤。彼勤熨細物,一無賴子耳。爾真今時之西伯也,請欲為為之。”—《明世宗實錄卷三百三十八》
所謂的“西伯”,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世宗將鄭王比作姬昌,豈非自比為商紂王?可見是氣得狠了。
世宗朱厚熜劇照
究竟鄭王做了什么呢?原來是勸世宗“修德講學”,同時指責皇帝“簡禮怠政,餙非惡諫”,整天只想著修道,也難怪嘉靖道長如此憤怒。世宗的報復來的很快,鄭藩也就此進入多事之秋。
第五代鄭王
- 鄭恭王朱厚烷
朱厚烷,鄭懿王嫡第四子,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襲封鄭王。史書中沒有記錄朱厚烷的出生年月,但以大明王朝的慣例來看,他之所以在父王薨逝六年之后才襲爵,大概率是這一年他剛好年滿十歲。在此期間,朝廷賜其母妃每年五百石養贍米。
黃河河南段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的時候,革爵盟津王長子朱祐橏以黃河水清為由,上表向世宗稱賀,得到了皇帝給予的回報:“賜敕獎諭”。我們在上篇之中說過,盟津王一脈,是鄭簡王第三子的后裔,倫序尚在朱厚烷之前。所以這一次鄭王殿下感受到了危機,居然將敕書留在府中,不肯交給堂伯朱祐橏,雙方因此交惡。
得旨:“敕書乃獎諭祐橏者,鄭王何得執留?仍互相奏辯,殊失親親之情。姑貰內外輔導官罪,亟以敕諭還祐橏。祐橏亦宜安靜自處,毋得聽讒,自啟釁端。”—《明世宗實錄卷九十三》
在被世宗痛批一頓之后,朱厚烷做了幾件事情來彌補他和皇帝之間的關系:其一、將府中所產瑞麥、嘉禾、瑞瓜,歸功于懷慶府知府王得明的善政,變相稱頌世宗治下政治清明。其二、將本府良醫副夏愷,送入御藥房署御醫事,主要負責“修合藥餌”,變相支持世宗修道。其三、將兩對白鵲作為祥瑞貢獻給朝廷,世宗大喜,將其“薦之宗廟,獻之兩宮”。
嚴嵩劇照
不過在關系改善之后,鄭王殿下也許是有些飄,在給世宗的奏疏之中稱呼皇帝為“皇兄”,同時自稱為弟而不稱臣,遭到了禮部尚書嚴嵩的嚴厲彈劾。然而世宗沒有當回事,僅僅將王府長史奪俸三月,就將此事輕輕揭過。
鄭王厚烷奏進慶賀謝恩四疏俱稱弟不稱臣,稱皇兄不稱圣號。臣惟君臣之分,等于天地。故國家制,宗室懿親雖伯叔尊行,亦必虔恭寅畏,稽首稱臣,執禮惟謹。所以嚴大分,遏僣踰,堂陛森然不可違越者也。今鄭王乃輙用家人之禮,罔識君臣之分,皆該府長史等官不諳典制,有失輔導,法宜參究。—《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四》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世宗皇帝南巡其出生之地承天府(今湖北鐘祥),當時曾要求不在出巡線路上的親王,不用趕來迎駕。然而朱厚烷不吃這一套,在聽說世宗即將抵達新鄉,特意越境前來郊迎,皇帝果然龍顏大悅。
承天府明顯陵
回到本文開篇,隨著朱厚烷這一次炮轟皇帝,雙方原本的情誼蕩然無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五月,盟津王長子管府事朱祐橏上奏朝廷,稱鄭王“誹謗悖逆”。世宗不問青紅皂白,立刻在當年九月下旨將朱厚烷廢為庶人,禁住高墻。而朱祐橏由于平日里“縱惡殃民”,也沒達到奪嫡的目的,反而被勒令“冠帶閑住”,不許再管府事。
- 鄭國宗理
朱祐?,廬江懿簡王朱見湳長子,其父乃鄭簡王第十子,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襲爵廬江王。
朱厚烷被廢黜之后,由誰來代管鄭府事務,又成了一個問題。禮部給了三個人選:鄭世子朱載堉、繁昌王朱祐?及廬江王朱祐?。
世宗朱厚熜劇照
對于世宗來說,朱載堉是“罪人子”,繁昌王和廬江王選誰都無所謂。朱祐?很雞賊,此前進獻祥瑞,在皇帝心中留了個好印象,得以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十二月奉旨管理府事。
上謂載堉罪人子,不當用。乃持敕予祐?。祐?即前進獻谷者也。—《明世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二》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正月,朱祐?去世,謚曰榮繆,世宗隨即命朱厚烷庶次子德慶王朱載堼管理府事。
穆宗朱載坖畫像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駕崩。對于長期飽受壓迫的皇第三子裕王朱載坖,以及深陷囹圄十七年的前鄭王朱厚烷來說,天亮了。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即位不久的新天子,立刻下旨將朱厚烷復爵。
對于這位堅守臣節的鄭王,無論是穆宗朱載坖,還是后來即位的神宗朱翊鈞,都非常照顧。比如鄭王府年久失修,朝廷不顧舊例,特意動用官銀為其修理。
工部覆河南巡撫官周鎰等稱鄭府殿宇等處傾圮,率多不堪。摘其緊要應葺者僅及三分之一,斟酌會計應動銀兩支給該府,自行樽節修理。仍令各府不得援例。從之。—《明神宗實錄卷七十三》
明代親王府大門
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正月,朱厚烷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謚曰恭,謚法“敬順事上”曰“恭”,這是妥妥地打臉世宗。
第六代鄭王
- 鄭端清世子朱載堉
朱載堉,鄭恭王嫡長子,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十二月封為鄭世子。
鄭恭王之所以被廢為庶人,完全是因為得罪了世宗的緣故。甚至皇帝本人也沒有把事情做絕,比如鄭國并未除封,朱載堉也依然是世子。
朱載堉塑像
但是廬江王在管理府事之時無法無天,世子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上奏朝廷予以揭露,卻被世宗不問青紅皂白革去冠帶。朱載堉對朝廷極為失望,他搬出王府,在外開辟了一間簡陋的屋子“席藁獨處”,以此為父親鳴冤。
世子載堉篤學有至性,痛父非罪見系,筑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世宗駕崩后,朱厚烷復爵,朱載堉也得以恢復冠帶。而在鄭恭王薨逝后,朱載堉隨即上奏朝廷,稱自己身染重疾,請求將鄭王爵位傳給伯祖已革盟津王朱見濍的后人朱載壐。
朱載堉紀念館
大明建國二百多年以來,只有見到宗室為了親王爵位勾心斗角的,從來沒人會主動讓爵,朝野上下為之震驚。河南有司官員聯名上奏,稱即使世子抱恙,尚有早已代行禮儀近十年的世孫朱翊錫,何至于要轉移親王世系?
然而朱載堉心意已決,在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他醉心于音樂研究,就是不肯襲爵。一直到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朝廷最終做出決議,同意由朱載壐襲封鄭王,朱載堉、朱翊錫以世子世孫祿終其身,子孫仍封為東垣王。
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四月,朱載堉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謚曰端清。
- 鄭敬王朱載壐
朱載壐,盟津庶人朱厚煒嫡長子,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六月襲封鄭王。
鳳陽高墻圖畫
首封盟津王朱見濍,鄭簡王第三子,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革爵,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廢為庶人。鄭康王薨逝后,朱見濍在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奏請復爵,自然是被朝廷一口回絕。
乙巳,鄭府盟津王見濍先以罪革爵為庶人,幽于高墻,既而以恩赦回。至是奏請復原爵,上從禮部議不許。仍歲給半祿贍之,本色、折色均支。—《明武宗實錄卷二十八》
朱見濍去世后,嫡長子朱祐橏掌管府事,雖然背刺鄭恭王成功,本人卻并未拿到好處。朱祐橏死后,府事由其長子朱厚煒掌管。而在朱厚煒死后,則交到了朱載壐的手上。
神宗朱翊鈞劇照
對于朱載壐來說,當年祖父苦心孤詣都不能成功,現在堂叔朱厚烷既已復爵,又有世子、世孫,鄭王爵位無論如何與自己這一脈是絕緣了。但是在朱載堉十多年的努力之后,朝廷終于同意由朱載壐來襲封鄭王。
顧廢置業已多年,承襲又經三世。載璽既相安于無競,載堉可居之而不疑。而乃累辭固讓,老而彌堅。不私其身,不顧其子。直欲與泰伯、夷齊、季札、子臧之流后先媲節。此殆祖宗積德累仁之所孕毓,皇上孝友親睦之所感動。宗藩之中有賢如此,安可不成其志遂其高哉?—《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一十五》
盟津王這一脈做了一百多年的庶人,可謂是遍嘗人間冷暖,故而朱載壐在位期間謹慎守禮,還曾多次捐銀以助邊事。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四月,朱載壐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謚曰敬,謚法“夙興恭事”曰“敬”。
第七代鄭王
朱翊鐘,鄭敬王嫡長子,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四月封為鄭世子,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以罪賜死。
王諱載壐,乃鄭順王之子。隆慶四年七月十三日,母妃趙氏嫡生。萬歷三十四年六月二十日冊封為鄭王。崇禎十三年四月初十日申時薨世,享年七十一歲。妃劉氏,子一人,以罪廢;王氏,子一人,俟襲爵;關氏,女一人,封邘邰郡主。—《大明鄭敬王壙志》
崇禎帝朱由檢劇照
- 鄭靜王朱翊鐸
朱翊鐸,鄭敬王庶次子,不知何年襲爵,明亡之后下落不明,南明朝廷賜謚曰靜。
結語:池淺王八多,廟小妖風大,用來形容鄭藩,可謂再合適不過。雖然傳國二百多年,但鄭王一脈子嗣并不昌盛,甚至到了隆慶、萬歷年間,整個鄭藩只有親王一人、郡王四人、將軍六人、中尉五人,加起來都不到二十人。
此外為了爭奪親王爵位,三支和四支纏斗了數十年,最后還是由端清世子朱載堉以身入局,將王位還給了曾伯祖的后人。據說在新版的物理教材之中,已經出現了對朱載堉的介紹,真可謂是大明宗室中的圣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