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段精彩的歷史,我們通過《三國演義》能窺見一二,但三國正史和三國演義還是有區別的。
有些人在歷史上威名赫赫,在演義中卻籍籍無名。還有的人在歷史上犯下大錯,是十惡不赦的人,但是演義卻將其美化、洗白,為他犯下的大錯找了很多借口……
雖有孝,但無德
三巨頭之一的曹操,在演義中被塑造成了一個梟雄的形象,說了曹操的很多優點,使得曹操有了不少的“粉絲”。
但是人們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曹操的殘忍。
而且他的“殺”不是一般的“殺”,而是不限制地點、不限制時間的殺。
在歷史上,曹操制造了兩次大規模的事件,而且都發生在徐州。
董卓逃走之后,各方諸侯陷入混戰,每個人都想占領更大的地盤。
曹操憑借剿滅叛軍的戰功擔任了兗州牧,將兗州作為了自己的大本營,但是徐州的陶謙看著眼饞,于是便聯合公孫瓚偷襲了曹操。
公元193年,曹操為了向陶謙復仇,帶兵進攻徐州,數十萬百姓因此喪命。
曹操本想繼續進軍,但是兗州又被呂布偷襲,曹操只好撤軍,先去把呂布等人趕走,然后再說陶謙這邊的事。
曹操的父親曹嵩,曾官居太尉,也是三公之一,雖然他這個官是買來的,但怎么說也是個大官。
董卓作亂的時候,曹嵩逃出洛陽,躲到了徐州瑯琊郡。
曹操趕走呂布,奪回兗州之后,他想把老父親請回兗州生活,于是曹嵩便帶著自己的小曹德出發前往兗州。
結果走到半路上,他們被陶謙給發現了。之前因為曹操的殘忍行為,陶謙對曹操恨之入骨,怎么會輕易地就把曹嵩放走?
最終曹嵩一行人都被陶謙的士兵殺了。
曹操知道后大怒,再次發兵徐州,徐州百姓再次遭受磨難。
三國時期的百姓是“聞曹喪膽”,他們生怕曹操會再次突然地出現。
后來曹操占領荊州之后,百姓寧愿跟著劉備背井離鄉,也不愿意留在老家,就是這個原因。雖然劉備當官當得確實不錯,但是這并不足以吸引這么多百姓跟他走,大家只是害怕曹操而已。
對于我們來說,曹操殺的這幾十萬人,只是個數字,但是對于當時的百姓來說,這幾十萬人是他們的親人、朋友。
而且諸葛亮之前也是徐州瑯琊郡的人,要不是他叔叔提前把他給接走了,恐怕劉備就找不到他的“臥龍先生”了。
或許是因為這段歷史太過沉重,史書上并未對此事進行詳細記載,也可能是因為愿意說實話的人都已經消失了。
在后世的文學創作中,也能看出大家在刻意回避此事,因為相比這件事,像貪財好色等缺點都不值一提。
當然曹操也有理由說,他可以說陶謙殺了他的父親,他這是為父報仇。那第一次的徐州大行動又是怎么回事呢?
亂世之中,諸侯之間有沖突是很正常的事,但從來沒見過像曹操這樣的人。
而且如果曹操第一次來的時候不這樣干,他父親是不是也就不會死了?歷史上的曹操絕對是臭名昭著。
上行下效
曹操都這個樣子了,他手下的將領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五子良將中有兩個姓張的將領,他們其實也不是什么英雄人物。
呂布因為換過兩次陣營,因而被稱為三姓家奴,但是他手底下的張遼換過的主公,其實比呂布換過的東家還要多。
張遼最開始只是雁門郡的一個小小的郡吏,后來被丁原看中,他就當了丁原的從事。
丁原率軍來到洛陽后,張遼又跟了大將軍何進。何進后來被殺了,于是張遼就又跟了董卓。
但是董卓又被呂布給殺了,張遼又拋棄西涼軍,跟了呂布。
在呂布被包圍之前,張遼其實就已經看到了呂布的結局。
《資治通鑒》中記載,張遼投降比呂布還早,呂布被殺時,有許多忠于呂布的人都與呂布同時被殺了,但是張遼靠著提前投降,成功得到了曹操的賞識。
他不僅屢次跟隨曹操出征,還立下了大功。
不過曹操這個人倒是不嫌棄張遼,只要張遼是人才,他就會收留重用。
曹操這種廣撒網的行為,也為他埋下了禍端。他手中的謀士明明夠用,卻還是要求司馬懿入朝為官,結果釀成了大禍。
張遼跟了曹操之后倒是很忠誠,沒有選擇換主人。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還與關羽有比較深厚的友誼,試圖用關羽洗白張遼。但是這是民間的傳說,正史上壓根就沒有這回事。
在演義中的白門樓上,關羽給張遼求了情,之后二人才認識。但是正史上張遼根本沒有經歷白門樓那一關,他跟關羽之間自然也就沒什么關系。
五子良將中第二個姓張的將領便是張郃,他也不是個踏實的人。
在官渡之戰時,張郃是袁紹的將領,而且還是袁紹的大將,就是他負責帶兵進攻曹操大營。由于許攸背離,導致袁紹的軍糧被燒,但其實這并不是官渡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張郃的先頭大將投降了。
在開戰之前,張郃不同意讓淳于瓊鎮守烏巢,但是袁紹沒有聽他的。
而且謀士郭圖還給袁紹“開導”,說只要張郃能攻占曹操大營,把烏巢讓給曹操又如何?
到時候就算曹操把烏巢占領了,也只是孤軍奮戰,早晚會被擊敗。
但是張郃來進攻曹操時,卻根本無法攻入曹操大營。按理說打不進去就該想別的辦法,但是張郃直接就投降了。
曹操從烏巢回來時還擔心自己的大營,結果來攻取大營的人被抓了起來。曹操大喜,曹軍軍心大振,而袁軍氣勢衰弱,最終戰敗,袁紹也被氣死。
佛門惡人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一個小人物叫笮融,他在前期作為劉繇手下謀士出場,與薛禮一起救下了張英。
笮融看起來像個好人,但其實這個人最壞了,他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的典型。
笮融靠著自己貪來的金錢大肆修建寺廟,向百姓推廣佛教,為佛教的發展立了大功。
但是因為他身在徐州,曹操殺害徐州百姓時,笮融也被迫逃走了。
他來到了廣陵郡,得到了廣陵郡太守趙昱的接待。然而,笮融卻殺了趙昱,讓自己的士兵在城內劫掠一番后揚長而去。
之后他又來到了揚州,結識了薛禮,不久后又把薛禮殺了,搶了他的兵馬。
之后笮融又投奔了劉繇,劉繇讓他去輔佐朱皓,但是笮融卻把朱皓給殺了,然后稱霸一方。
劉繇大怒,領兵進攻笮融,逼得他出城逃跑。最終笮融被山賊給殺了,也算是罪有應得。
曹操、張遼、張郃、笮融,這四人在演義中都是比較正面的人物,但實際上他們都做過令人不齒之事,可謂是臭名昭著。
雖然他們確實也有功勞,但是他們在真實的歷史上所做過的惡行,已經讓他們無法洗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