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蹲在院墻角,吧嗒著旱煙看天。
西北天角烏云翻涌,樹梢開始打旋兒,比“清明斷雪”的老說法晚了十多天。中央氣象臺的預(yù)警響了——未來三天,北方自北向南要遭強冷空氣“橫掃”,內(nèi)蒙古東部暴雪壓頂,華北平原陣風能掀翻屋頂,連陜西甘肅的沙窩子都要冒黃煙。這場倒春寒來得邪乎。
往年四月初,地頭的麥苗正拔節(jié),這會兒卻趕上5到7級偏北風,陣風8到10級往莊稼地里灌,內(nèi)蒙古東北部的暴雪能積半尺厚,剛露頭的春苗受得了?
更別說西北的沙塵跟著風跑,黃土裹著沙粒砸在剛開花的果樹上,果農(nóng)們急得直跺腳。“非必要別出門!
”氣象專家這話讓村里炸開了鍋。村東頭張叔的大棚剛搭好薄膜,這會兒正帶著兒子用鐵絲捆壓膜繩;開貨車的王哥cancel了跑長途的活兒,說怕走到半道遇上12級雷暴大風,車都能被掀翻。
可地里的莊稼不等人啊,通遼的老韓望著自家三畝玉米地直嘆氣——種子剛播下去三天,這場雪要是蓋住地,出苗率怕得掉兩成。反常的不止北方。
南邊的湖南江西,雷暴大風能刮到11級,比往年春汛的風還猛,剛插的早稻秧苗經(jīng)得起這般折騰?更有人發(fā)現(xiàn),本該北上的大雁群,這兩天竟掉頭往南飛,老一輩人說“春雁南歸,必有災(zāi)劫”,雖說不信封建迷信,可這天氣忽冷忽熱,著實讓人心里發(fā)憷。爭議悄悄在田間地頭冒頭。
年輕點的農(nóng)戶跟著手機APP學(xué)防災(zāi),給果樹蓋防雹網(wǎng)、給大棚加增溫塊;可村里的趙大爺偏不信邪,“我種了三十年地,啥樣的倒春寒沒見過?
當年‘冷在春分后’,比這還厲害的天也挺過來了。”但合作社的技術(shù)員直搖頭:現(xiàn)在莊稼品種嬌氣,抗寒能力不比老品種,不提前防著,減產(chǎn)損失可擔不起。
數(shù)據(jù)比老話更扎心。
去年華北一場倒春寒,小麥減產(chǎn)8%,今年這波冷空氣影響范圍多出三成,光是內(nèi)蒙古的暴雪預(yù)警區(qū)域,就覆蓋了百萬畝春耕地。更別說南方的強對流天氣,往年4月冰雹災(zāi)害多集中在山區(qū),今年卻往平原地帶擴,剛掛果的臍橙樹最怕這“開春一砸”。我個人覺得,最讓人揪心的是小農(nóng)戶的應(yīng)對能力。
大合作社能雇人連夜加固大棚,可單打獨斗的老張們,半夜守著地頭捆秸稈防風,天亮了還得扛著鋤頭去排水。天氣預(yù)報天天更新,可真正落到每個田壟上的防護,還得靠咱自己多上心——畢竟莊稼是土里刨食的根本,容不得半點馬虎。
這場天氣仗,打的是個措手不及。有人怨天公不作美,有人夸預(yù)警來得及時,可不管咋說,地里的活兒不能停。
老輩人傳下的“春捂秋凍”,放到莊稼上也一樣——該蓋的膜別省,該灌的水別拖,再加上氣象部門的實時通報,咱農(nóng)民靠天吃飯,更得學(xué)會看天行事。末了還是那句老話:“人勤地不懶。
”不管是12級大風還是半尺厚的雪,咱把防護做在前頭,總比災(zāi)后嘆氣強。就像村支書在大喇叭里喊的:“別慌也別懈,該加固加固,該補種補種,老天爺?shù)钠庠勖煌福勰馨炎约业牡仡^守牢咯!”至于這反常的天氣往后會不會常來,咱且走且看——但眼前這關(guān),咱得咬咬牙挺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