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屆時,將有116條恐龍“齊聚”上海,一次性匯聚在中國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恐龍化石標本。
記者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作為本次展覽的“重量級嘉賓”,3具恐龍骨架已裝架完畢,分別是體長38.1米的巨型汝陽龍、體長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體長18米的天府峨眉龍。這露出的“中國恐龍大展”一角,讓游客驚艷不已。
恐龍重回上海自博館C位
馬門溪龍與自然博物館頗有淵源,位于延安東路260號的上海自然博物老館的“鎮館之寶”,就是一具長22米、高9米的馬門溪龍骨架。10年前,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時,也有不少恐龍展品矗立于地下二樓大廳,其中占據C位的是一條體長35米的中加馬門溪龍。多年后,伴隨著展品更換,這具馬門溪龍骨架經過拆卸、整裝,歸還給了新疆昌吉恐龍館。
在馬門溪龍之后,這個位置又展示了一位在地球自然演化歷史上的重量級選手——長須鯨。據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鑫介紹,這頭長須鯨因與船只相撞不幸死于杭州灣海域。4年前,它的骨架標本經上海自博館精心制作后,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如今,這頭長須鯨的骨架化石正在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金都校區)巡展,向孩子們講述著地球生命演化的奇跡。
“如今,自博館大廳C位又交還給了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身型最為龐大的陸生動物類群。”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
恐龍骨架姿態基于最新研究
梁龍、雷龍、腕龍、馬門溪龍……蜥腳類恐龍個個都是恐龍家族中的大明星,它們具有頭小、頸長、尾長、四肢粗壯的特點。
倪閩景提醒觀眾注意觀察恐龍骨架的姿態,其中隱含著近年來對蜥腳類恐龍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的馬門溪龍展示中,它的脖頸像長頸鹿一樣高高揚起。但最新研究顯示,蜥腳類恐龍無法向上大幅彎曲自己的脖子,它們像大象一樣,依靠4條粗壯的大腿來支撐身體前進,長長的尾巴和脖子則互為對稱,以保持身體平衡。所以,現在全球的自然博物館在展示蜥腳類恐龍時都大幅放低了脖頸,抬高了尾巴。
采訪間隙,記者在館內偶遇一家三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纏著爸爸問什么是進化,父親回答:“問問恐龍就知道了。”
恐龍IP熱度持續不減
近年來,上海科技館持續打造恐龍IP。2017年,館方一手打造的原創IP“如何復活一只恐龍”作為上海首個走進商圈的科普展覽而“出圈”,一個端午節小長假就收獲了日均20萬客流。
2023年,該策展團隊又出版了《如何復活一只恐龍》原創科普立體書,將展覽“濃縮”到了一本書里。立體書包含七大立體場景、29個立體紙雕、38個增效翻頁、16個互動機關、83幅科學繪畫,。
作為本次恐龍大展的預熱,去年底,上海自博館與三湘印象聯合出品的《又見恐龍》XR嘉年華向公眾開放,游客可戴著特制XR眼鏡與其他玩家組成科考小隊,乘坐一臺神奇的“時光電梯”,穿越中生代三紀。
倪閩景表示,上海科技館將繼續做大恐龍IP,將于本月“國際博物館日”開展的中國恐龍大展將給公眾帶來一場極具震撼的饕餮盛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